“升级版”中领跑 “缩小版”里担当

本报记者 陈 俊 罗 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沿着新的征程续写辉煌,把特色特产作为主要桥梁,我省东部河湟大地正以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走访中,记者在海东市平安街道了解,除了土地与财产性收益外,如何让百姓收入实现持续性增长,让他们参与市场利用市场领跑市场?产业,就是链接二者的桥梁纽带。

此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平安街道白家村党支部主动融入省市区发展大局,坚持“富民”与“强村”相结合,60公顷土地上建成262座温室大棚,年人均纯收入达4.5万元;充分利用政府下拨的50万元村集体经济“破零”资金,实施光伏“造血”工程,采用“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以来已收益8万元。

而今,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在高位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中,该村以宏阔视野和务实举措,打造符合当地特色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结合利用本地特产和资源、推动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农事文化体验地“升级版”,精心谋划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缩小版”。

在推进过程中,他们前瞻性规避复制和模仿,拒绝千篇一律和照搬照抄,甚至与邻村“捆绑式”发展、“抱团式”取暖,同心激活新业态、优化产品供给、拓展增值空间,赋予“一村一品”以特色和卖点,着力走绿色兴农、特色兴农、质量兴农新路径。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白家村人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核心,聚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力筑牢“三农”基本盘,在迈进新征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建功新时代中风雨兼程勇向前、在奋进新伟业“接力赛”中跑好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