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标杆”树立于高原

本报记者 贾 泓 张慧慧

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从奠基到建设再到投产,作为记者,我们在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见证了南京市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也是西宁市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的诞生。而湟中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宁则对基地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围绕奶牛养殖产业,未来西堡镇将再围绕乳业上下游产业链引进2-3家规模企业,努力打造西宁最大、省内领先的现代化生态奶牛养殖产业园。同时,可以和西堡镇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形成联片发展,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

从栖霞区到湟中区挂职,徐宁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在他看来,青海省正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乳业符合青海的发展方向,也契合湟中区的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同时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站在奶牛场内,徐宁感慨道:“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高原虽然限制了一些发展,但也赋予了这里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让青海农副产品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资源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青藏高原上打造一个个优质农业项目,竖起一个个产业‘标杆’。”

建成一个养殖基地,无论是对西堡镇还是对湟中区来说都只是开始,如何以此为契机,延伸产业上下游链条,带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才是关键。

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早在建设期间就与湟中本土企业家企业——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互邦农业作为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奶牛养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相互参股,以“订单”形式开展合作,保证了奶源销路问题,同时也锁定了销售价格,充分保障了奶牛场的利润空间,既确保各方整体利益一致,也确保各环节利益分配合理,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徐宁说,从扬子江畔到三江之源,南京栖霞区与西宁市湟中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的是苏青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是携手奔小康的共同使命。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聚焦“当地所需”、发挥“栖霞所能”,进一步加大协作力度,树立精品意识,将项目做成标杆。按照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农民联动收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努力打造三个标杆。继续实施好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项目,引入专业团队,在生态、科技、运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树立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标杆。

发挥东部地区在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数据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接江苏省优质设计单位和开发企业,发挥协作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入知名商旅企业和社会资本,重点打造特色民宿、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树立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标杆”;加快推进鲁沙尔镇阳坡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二期建设,优化三期规划设计,对接好东部地区设计和营销资源,打造银铜器技艺非遗小镇,树立河湟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在徐宁的规划里,他还要在湟中竖起很多“标杆”。

食用菌产业园、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牛羊屠宰生产线、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线、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今天,行走在湟中的各个乡镇,我们欣喜地看到现代农业在青藏高原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湟中积极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持续增强。“一品”,不再是简单的建设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合作社,打造一个基地,而是更高水平的、更加长远的产业规划,是立足湟中区自身优势打造的具有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的产业链条。随着一条条产业链的建立和发展壮大,随着一个个产业“标杆”屹立于高原之上,湟中区正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托起群众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