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助力村民驶入致富“快车道”

绣制作品。
采摘蔬菜。西宁市大通县委组织部供图

本报记者 王 晶 通讯员 通 组

11月9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吃过午饭后,村民李莲秀乐呵呵地在村广场遛弯。她说,自从村里办起了合作社,多年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孙子不愁没人带了。

说着,李莲秀遛弯走到大通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黄澄澄的马铃薯和绿油油的蔬菜堆满菜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味儿。儿子王生祥正忙着把一颗颗鲜嫩翠绿、圆润饱满的甘蓝打包、装车。谈起现在的生活,王生祥用手背擦了擦汗,笑着说:“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4万元,我们两口子就是八万元,比在外务工挣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打工上能照顾老人,下能照顾孩子,心里安心。”

近年来,景阳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做强一产、优化二产、激活三产”为奋斗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土地图斑调查”“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方式,流转土地2467.9公顷进行规模化种植,鼓励村民开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在村民的踊跃参与下,全镇农业生产合作社已达70余家,让村民“在家能就业”“出门就上岗”。该镇坚持“精准发力、科学施策”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一条龙”流程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380万元,先后建成哈门面粉加工厂、甘树湾绿色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储藏保鲜中心、加工中心、展示中心,实现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在哈门村安和乐非遗刺绣专业合作社内,不时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位妇女正仔细缝绣着刺绣样本上的图案,一幅幅美丽精致的刺绣作品展示在墙上,供前来游玩的游客参观购买。

今年是45岁的村民杨瑜英在合作社务工的第二年,只见她手持一根绣花针,飞针走线,动作娴熟,每一针都丝丝入扣,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在手中花针的勾织下,五颜六色的丝线慢慢变成鲜艳的花朵。

“合作社免费给我们培训,传授给我刺绣手艺,白天跟村里的姐妹们在合作社工作,既能照顾家还能挣到钱,真好。”依靠青绣,杨瑜英现在一年能挣2万元,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还让她结交了不少朋友,这样的日子让她感到很满足。

景阳镇在大力推进项目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如今,合作社不断拓宽产品种类和销售渠道,为60多名待业妇女带来经济收益,激发刺绣从业者的创业热情,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同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以甘树湾百惠生态园、哈门食韵生态农家院为中心、娘娘山风景区为重点,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圈,带动周边各村经济发展,让村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一体化模式,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初步形成以马铃薯、小麦、树莓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格局,促进传统人工种植向现代新型化农业转变,让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景阳镇党委副书记陈斌说,接下来,景阳镇将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打造两个乡村道路产业带、建设三个示范圈、建成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目标,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迈上共同致富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