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学会的“不安”

游宇明

朋友在一所大学任教,业余喜欢写小说。只要不上课、采风、出差、开会,他的生活几乎都是固定的:上午在家里写四个小时的作品,下午读至少三个小时的书,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整天坐卧不宁。

一个亲戚当了个不算大的领导,做事特别讲究效率,他的办公室不设沙发,都是清一色的硬木凳。亲戚说:来访的客人有的只是为了谈事,谈完立即就走;有的纯粹是想找个人说话,这种人坐一个上午都不愿意说声“再见”。我之所以叫办公室的人给我买些坐起来不那么舒服的硬凳,就是希望给这些舍不得走的人制造一点障碍,让我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人有种种不安,相对而言,为懒惰与虚度光阴而不安的人显得稀少。我对朋友与亲戚的不安是非常理解的。想想看,以人生80年计算,前20多年是成长和学习阶段,后10年进入深度的老境,真正能够用于事业的满打满算不到50年。就是这点时间,每天还得拿出至少一半用来吃饭、适当休息、应酬、睡觉,工作时间还能剩下多少呢?为懒惰而不安,实际上就是为白白流走的时间惋惜。对懒惰的不安源于内心的自觉,它比来自外界的压力更能唤醒一个人潜在的活力。

行走在尘世,我们得有生命的目标。有目标,做一件事才有持久的兴趣,才会在内心里谴责自己的懒惰。一个湖南湘潭乡下的雕花木匠,文化程度不高,才华也未必比当时的某些文化人卓越到哪里去,一般人也就满足于赚点小钱养活一家老小,但人家对绘画有高远的追求,不断地探索新的技巧,终生不渝。他出名不算早,影响力却持久,这个人就是齐白石。现在,人们提起他,会非常习惯地在他名字后面加上“大师”两字。

为懒惰而不安的人不会惧怕坎坷。挫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无人关注的时候,你会遇到困境;有人捧场的时候,你同样可能碰到种种麻烦。鲁迅在北京生活的那段日子,课教得好,深受学生尊敬;小说写得很棒,一篇小说出来,立即洛阳纸贵,但他面临的环境并不怎么好,周围的人有拿他私生活说事的,有说他的文艺理论专著涉嫌抄袭的,有借口他支持驱赶校长的学生要拿掉他在教育部的公职的,只是鲁迅没有被压倒,依然将全部精力放在他热爱的教育和文学创作事业上,最后才成就了非同寻常的人格和事业高度。

人生在世,吃饭、穿衣、住房、行车,哪一样都离不开钱,想使人完全没有得失心,近乎痴人说梦。但为懒惰而不安的人最能看淡得失。原因很简单:天天混日子的人最在乎的就是享乐,享乐越多,他们越快乐,一旦享乐突然之间被剥夺,就会感到痛苦。而为懒惰而不安的人通常都有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格局,他们不希望为形而下的那点物质活着,面对得到的或者失去的,可以生出几分泰然。

金钱少了,有可以再赚的时候;职位低了,有可以升迁的时候,唯独时光流逝了,就再也不可能回来。学会了为懒惰而不安,也就懂得了如何让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