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本报记者 李庆玲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唐·元稹

“秋处露秋寒霜降”,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是描述露水的,它们都在秋天:一个是白露,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一个是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逢公历每年10月8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寒露节气来临。若说白露是热与凉的交界,寒露则是凉与寒的转折。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白露时,白天是夏热,早晚是秋凉;寒露时,白天是秋凉,早晚是冬寒。当一阵阵寒风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风尘仆仆赶来,热气已无,全是寒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指到达寒露节气时,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寒露,是一个透着寒意却多姿多彩的日子,夜寒一阵风起,万山就悄悄披上了艳丽的新衣。

初临的秋寒,就如最神奇的画手,使秋天一下子色彩斑斓。但此时,假如人们能变成一只候鸟,跟随南飞的鸿雁飞翔在高空,从北到南俯瞰大地,就会惊诧于祖国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秋季的巨大色差。

同时秋色,香山的枫叶已是红透了,色彩之鲜艳胜过二月红花;但在凉风习习的江南,秋色才刚刚爬上枫林的树梢,那枝头一抹抹红色显得俏皮而灵动。

远在云贵高原,绵绵秋雨冲刷着万物,蝉噤荷残;再看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南北,红黄渐变之中,远山之巅的白渐渐显眼,茫茫白雪将清冷和沧海桑田掩藏,深秋与初冬的拉扯已悄悄开始。

从南到北,由西至东,人们看到的秋色深深浅浅,但却清朗疏阔,淡妆浓抹总相宜。

寒露时节,往往和我国传统的重阳节相遇,所以人们会在此时邀约亲朋登高远望。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登上高处眺望,看蓝天白云韵味悠长,看秋水长天云天徘徊,自有一番耳目一新的感觉。

寒露时节,也是人们忙着秋收的季节。在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心情,使萧瑟的秋天充满了欢欣鼓舞和生机勃勃。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是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重要生物标识,从八月节的白露到九月节的寒露,它们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已经向南飞行了一个多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此时最后一批鸿雁南飞,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寒露二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着天真的童趣。深秋天寒,鸟类越发少见,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其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于是就说“飞物化为潜物也”,好像所有鸟类都变成了贝类。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寒露百花凋,此时菊花却带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凌然英气,竞相开放,花盏怒张,花瓣纷披,自成秋日里一方美景。

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又云:“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这是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应该穿上秋衣秋裤。

天冷了,就要吃点热乎的。夏日贪凉是迫不得已,真要说胃里熨帖,还得是稍微带点凉意的天气,喝一碗热热腾腾的汤,三五好友相聚吃一顿热热腾腾的火锅,叫暖意渗入四肢百骸,彻彻底底舒张开,那才爽快。

此外,“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时节正是吃柿子的好时候,在这遍地冷露的时候,暖心的声声祝福中,寓意你“柿柿”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