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和“停工王”

巡查草原黑毛虫虫害情况的陈斌(右一)。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本报记者 李兴发

一年回几次家才能让父母在家门口翘首以盼?又是什么样的情形能让年迈的双亲泪水纵横?走近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林草站站长、柯曲林场场长陈斌,了解这个家人口中的“野孩子”、领导和同事们口中的“停工王”,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距离甘德县城十二公里外的下贡麻乡俄尔金村,这片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的高原草场上,青草趁着七月的夏日黄金时节,尽情地壮根展叶。将一平方米大小的木框扣在草地上,陈斌卧下身子,用小木棍翻着叶片,一只只地数着每平方米草地上毛虫的数量。

这不是无聊的消遣,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如果每平方米内毛虫数量达到三十只以上规模,草场就会面临很大的损失。而且,毛虫泛滥不仅会与牦牛争食,其背部的毒刺还会刺伤牦牛嘴唇导致发炎,从而影响育肥。

这样的危机陈斌不是没有遇到过。“当时百八十只毛虫‘滚’成足球大小的团儿过河,成群结队地过马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见了得发疯!”2011年,凭着经验,陈斌瞅准毛虫在日照充足天气大量进食的时机,组织和指导生态管护员及牧民,在1.3万公顷的虫灾区展开拉网式药物喷洒灭虫作业。一个多月时间,陈斌背着25公斤重的电动喷洒器,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步行累计行程300多公里。

脚拇指钻出了鞋尖,被汗水反复打湿的衬衫有了板结。在河湟谷地海东市乐都区生活的父母,没曾想儿子陈斌的工作竟是如此辛苦。忙完灭虫工作,急于赶回老家看望术后出院的父亲,陈斌顾不上换行头,搭着顺风车直奔乐都。这是他从2008年到甘德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以来第11次回家,也是2011年春节过后第二次踏入家门。“走的时候还是个精神小伙,回来时咋就成了这样?”望着泪流满面的母亲,陈斌宽慰地回了句:“急着回来,没顾上换衣服。”

陈斌算过,从2008年至今,他平均每年在家的时间为15天。正是因为长年的聚少离多,每当父母得知陈斌要回家时,都会在单元门口等着,“这个‘野孩子’,小时候回家晚了,我们就是这样等。现在大了,还是‘野’的不着家。”言语间,是陈斌父母无限的疼惜和爱怜。

“野孩子”是陈斌在家里的外号,在单位,他还有另一个外号,叫“停工王”。

每每看到挖掘机、铲车,陈斌都会上前询问,去哪里?干什么去?甘德县处于三江源保护区内,绝大多数草原处于不得采挖的红线区内。

2021年7月,陈斌承担自然资源局和林业草原综合执法任务,当月下旬,他在结束生态巡护返回单位的路上,见到一队由铲车和挖掘机组成的车队,“这是去直合麻村的方向,那里都是草场,你们是要去挖啥?”逼停车队后,陈斌得知,直合麻村村道建设,为了赶工期准备边开工建设边补办相关手续。“马上停工!什么时候手续办齐了,什么时候再开工。”在陈斌这里,手续不齐,任何项目都不能实施。

从2008年离开乐都老家到甘德县自然资源局工作后,陈斌从《青海省植物图鉴》一书开始学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再到《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十四年间,生态知识方面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等书籍,他都在空余时间读了个遍。

按陈斌的话说:“没有激情和热情,生态保护工作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没有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常识,生态保护工作是干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