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态旅游的“乌兰样本”

——打造“高地”建设“四地”蹲点调研之九

海天一色的青海茶卡天空壹号景区。乌兰宣供图
莫河骆驼场景区大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景区内的游乐项目。乌兰宣
青海茶卡天空壹号景区内的特色民宿。
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展陈的驼铃。
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殷之皓 刘程锦

盛夏的暖风,吹拂着蔚蓝的湖面,湖水倒映着白云、雪山、草原、牛羊。这样的美景宛如仙境,这里是“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是青海旅游的金名片、网红打卡地。

来到茶卡盐湖,有看不尽的风光,走不完的旅途;来到茶卡盐湖,让灵魂的脚步慢下来,感受这片净心之地;来到茶卡盐湖,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茶卡盐湖所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是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古代丝绸南路的交通要冲、进疆入藏的咽喉要地,省内大环线和青甘大环线必经之地。这里生态底蕴深厚,天然美景数不胜数,有金子海和闻名于世的茶卡、柯柯两大盐湖,是极具特色禀赋的旅游资源。

尤其是茶卡盐湖,“十三五”期间,利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从年接待十几万人次的小景区,成长为年接待百万人次的国内核心景区,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借助火爆的茶卡盐湖,2021年,乌兰县加快推进“大茶卡”景区建设,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01.62万人次,增长3.08%,实现旅游收入16.02亿元,增长0.54%。

今年,乌兰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总体要求,按照“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思路,打造以“高原风情、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为主体,集山水生态休闲、高原风光游览、健康运动养生、历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研学、民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县、特色文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从“美”出发,

建设高原山水之城

——乌兰县紧抓“山高云阔、水清如镜”得天独厚的立体景观资源优势,结合在丝路南道和青藏线大旅游廊道上重要节点优势,通过升级观光产品,提升配套服务功能,丰富体验内容,完善产业集聚,打造高原山水之城

早些年,乌兰县的旅游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乌兰县旅游发展迎来转折点,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依托茶卡盐湖景区,乌兰县游客接待呈现井喷式增长。

茶卡盐湖景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首先是茶卡盐湖景区卤水与盐共存的资源优势,在青海来说是绝无仅有的景致。

再次是高原特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态景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是乌兰旅游的优势和自信。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卡盐湖景区奠定了乌兰旅游的核心地位,开发相对完善,市场认知和品牌打造均具有一定成效,年接待游客数已突破三百万人,接待旅游者数量远超县域内其他景区,有一马当先之势。

然而,茶卡盐湖景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乌兰旅游毫无瑕疵。旅游空间分布上明显呈现东重西轻的局面,东部区域临近县城,且有茶卡盐湖和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两大景区支撑,旅游发展相对较快,西部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收入、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均与东部区域存在差异。

随着游客对旅游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茶卡盐湖景区明显满足不了游客的游览需求,这也暴露出乌兰县旅游产品层次不够丰富,观光旅游一枝独秀,休闲旅游开发纵深不足,休闲体验流于浅层,缺乏精品的文化体验,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难以实现旅游休闲价值的真正提升。

2019年7月,随着青海茶卡天空壹号景区的正式运营,从根本上打破了乌兰旅游同质化的束缚,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景区副总经理鲁建刚介绍,“景区着重以体验游为主,体验盐文化、德都蒙古文化,让游客来一场终生难忘的旅程。将来,景区也会转为度假区,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正如鲁建刚所说,漫步茶卡天空壹号景区,能感受到景区内的生态文化气息。景区的大门是用“茶卡”两个字做成的,这是茶卡盐湖最独特的地标性建筑。

嗅着空气中咸咸的暖风,开启生态文化之旅。景区所在的盐湖,地势低洼,最初是一片滩涂地,每年雨季,山洪挟带大量的泥沙、垃圾涌入盐湖,给盐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景区通过修建堤坝,阻止了泥沙、垃圾进入盐湖,打造了更加美丽的镜面景观。

盐湖内的泉水湖,是茶卡盐湖周边惟一一个淡水湖泊。泉水湖开发前是一个垃圾场,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泉眼,并保护和利用起来,由于其靠近盐湖,水中有一定的盐分,适合卤虫和一些小鱼的生长,也成为鸟类觅食的好去处。走在湖边,欣赏山川湖泊美景时,啾啾鸟鸣不绝于耳。

盐湖周边有高寒沼泽草甸湿地,栖息着许多国家级保护鸟类,鸣禽类的百灵鸟,游禽类的赤麻鸭、棕头鸥等,涉禽类的反嘴鹬、翻石鹬等,猛禽类的秃鹫、玉带海雕等。

盐湖和泉水湖,都是景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景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有力举措。

景区内还可以体验滑翔机、热气球、沙滩车、卡丁车、骆驼等游乐项目。尤其是盐湖漂浮馆,直接引入盐湖卤水,开放出了9个康养项目,漂浮可以使人进入深度放松状态,能够有效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盐石房的火山石,利用热传导原理将植物精油深入皮脂层,减轻旅途的疲劳;盐疗馆内的日光盐浴、玉石盐炕,可以缓解疲劳、舒缓筋骨、调节脏腑;新呼吸盐雾是通过特殊设备雾化的盐卤水,对尘肺、矽肺、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有改善帮助的作用……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以生态优势塑造旅游品牌吸引力,实现旅游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发展,推动乌兰森林浅山和荒漠戈壁资源保护以及重点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治理,优化乌兰生态环境品质。

另一方面,探索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旅游为附属的开发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理念,重点依托茶卡盐湖、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金子海国家沙漠公园、柯柯盐湖等优质生态资源,开发高品质、低强度的生态旅游产品,建立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为此,乌兰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城旅游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茶卡盐湖景区旅游发展策划方案》《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从完善景区功能、改善旅游交通、提升环境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保护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明确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有力的规范及引导了乌兰县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史”着眼,

打造国际文旅名城

——乌兰县依托现有景区景点及文化遗产资源,重点打造以吐蕃吐谷浑文化、青盐文化、蒙藏民族文化、丝路南道文化为支撑的地域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红色文化及现代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将乌兰打造成青海省具有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乌兰作为柴达木盆地一颗璀璨明珠,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历史遗迹,羌族、藏族、鲜卑族、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的融合造就乌兰独特的风土人情,成就了乌兰在青海湖旅游文化圈、丝绸之路旅游圈和青藏高原旅游文化圈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天清晨,张存虎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散步”,从职工宿舍步行至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打扫馆内卫生,一丝不苟地擦拭着展柜,脑海中对馆内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重新梳理一遍。用他的话说,“馆内陈列的这些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一天不见心里慌得很。”

张存虎是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陈列馆所在的地方是青海柴达木农垦集团莫河骆驼场。早些年,茶卡旅游的火爆,使距离茶卡盐湖10公里之外的莫河骆驼场进入游客的视野,莫河骆驼场的红色历史火出“朋友圈”。

莫河骆驼场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莫河骆驼场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修筑青藏公路、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作出过卓越贡献。

随着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莫河骆驼场所承担物资运输职能逐渐削弱。进入新时代,莫河骆驼场借助茶卡旅游的暖风,转型发展,文旅融合焕发出了新生机。

隶属于青海柴达木农垦集团的莫河骆驼场,选择发展旅游,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万亩黑刺、枸杞等灌木林,人工种植了300公顷的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披肩草等优质牧草,这里曾是柴达木的第一片绿洲,茶卡天空壹号景区就在莫河骆驼场盐场区域内。

2018年开始,莫河骆驼场挖掘红色资源,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成为重要看点,馆内现陈列国家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11件(套),200件(套)文物还未鉴定。

除了这些可移动文物之外,张存虎还挖掘了很多不可移动文物,30多栋将军窑,一大队二代三代民居,还有保存完整的驼工礼堂,在这里可以观看纪录片、上堂课,接受红色洗礼。

莫河骆驼场按照全国惟一红色主题骆驼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青海惟一骆驼文化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以莫河骆驼场历史演变为主线,以三大历史贡献为核心,依托农、牧、工、旅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构筑红色精神、骆驼文化、农垦风情等共融托举、和合共生的特色文旅高地。

今年,乌兰县将重点推进莫河骆驼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引进现代技术展现当地红色文化,以情景再现及游客互动等形式增强游客体验。积极开发红色励志教育旅游产品,开发针对青少年和党员干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廉政教育产品,完善红色文化励志教育活动类旅游产品做大做亮莫河骆驼场红色旅游品牌。

旅游业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挖掘、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最核心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乌兰县以文化为底色,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莫河骆驼场的做法及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文旅如何融的问题。

从“农”落笔,

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区

——乌兰县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业态发展旅游,围绕特色民宿,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兴趣爱好者的消费需求,打造高原乡村慢游养生度假目的地

距离茶卡镇20公里的巴音村,是依托茶卡盐湖景区的火爆而发展起来的村子,全村35户村民,全部将自家院子改成了家庭宾馆及特色民宿,即便这样,每年的旅游旺季,仍是一房难求,这也是茶卡盐湖景区的延伸效应。

巴音村是一个半农半牧村。时间回到2013年,全村35户村民告别“下雨怕漏,下雪怕冷”的瓦房,挥别传统的种植养殖,从大水桥整体搬迁到了乌兰县的茶卡镇。

搬迁至新村后,祁永娟边放牧边务农,收入也仅能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丈夫购置了一辆翻斗车,常年在外务工。

2015年,随着茶卡盐湖景区的火爆,不断有游客找上门来,表达了想住宿的愿望,祁永娟干脆将闲置的三间房腾出来,让游客居住,收取100多元钱的住宿费。

祁永娟觉得这是个机会,和丈夫商量着开一个家庭宾馆。2016年初,祁永娟和丈夫在原先的院子里又盖了7间房,取名龙鑫客栈,寓意生意兴隆。短短几个月的旅游季节,盖房子的成本全部收回来了,还有一点点盈余。2017年初,祁永娟又和丈夫加盖了7间房。至此,祁永娟经营的家庭宾馆共有14间客房,内含标间、单间、三人间、农家大炕,客房自带卫生间,24小时提供热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之后,祁永娟一心扑在家庭宾馆的经营上,丈夫继续在外务工。2017年和2018年,家庭宾馆每年的盈利都在15万元左右。这几年虽受疫情影响,家庭宾馆还是有盈利,祁永娟也正好借助疫情空闲时间,充实自己,学习旅游的新知识、新理念。

其实,对于乌兰县而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掣肘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走访的政府单位负责人和景区负责人都表示,目前全县搞旅游的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真正的行家里手。

因此,乌兰县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策略,组织文旅从业者,去省内外成熟的旅游景区“取经”,看看人家怎么做,邀请专业的旅游团队经营管理景区,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听听乌兰文旅与发达地区文旅差距在哪里。

祁永娟曾在2020年赴浙江莫干山培训,2021年赴省内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海晏县等地观摩学习,学习人家的服务态度、经营模式、管理理念。

2021年,祁永娟所在的巴音村,入选了青海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借助乡村旅游的春风,巴音村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盐湖特色,打造特色民宿村,增强民宿的吸引力。

发展特色民宿是茶卡镇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底,乌兰县茶卡镇村集体经济特色民宿建设项目开工,项目整合中央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援青扶贫项目资金、乡村振兴试点村资金等4448万元,项目主要为特色民宿主体、水电及基础设施,房屋主体以四合院模式设计,兼具本地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

茶卡镇副镇长乌乐杰介绍,特色民宿产业内有村史馆、一品轩、盐舍、闲适居等10余个单体主体,建成后由8个村联合成立的乌兰县天格力格陶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管理,通过大力发展“民宿+”新业态,推动民宿与餐饮、文化、商贸等产业融合,展现休闲观光、运动娱乐等民宿新业态,提升民宿价值。

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乌兰县将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持续巩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启动茶卡天空壹号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创建工作,建设以盐湖为核心的“大茶卡”旅游综合体,形成整体旅游发展优势和旅游品牌影响力,实现文化旅游达到国内前列水平、生态研学游和乡村旅游走在青海省前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