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音乐 奏响时代凯歌

□苍海平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聚居。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今的土族音乐中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蒙古民歌古音和古词。从《新唐书》《旧唐书》《五代史》以及清初文献《秦边纪略》到《青海通史》中,都对历史进程中的土族有记载,由此可见,土族音乐文化中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是历史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艺术互相交融,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现存的土族民间文艺作品是历史文化发展汇流中,逐渐淘洗、沉淀出的智慧结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民间传统音乐作品中得到佐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族与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互邻共融、交友联姻、商贸互惠、协同生产。勤劳朴实的土族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他们周期性举行的花儿会、安召、轮子秋、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文化的必然性选择,也形成了土族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土族儿女的努力拼搏下,土族音乐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土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传播和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研究、创新和发展方面硕果累累,创作和排演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和音乐作品,如歌舞剧《彩虹部落》《彩虹儿女》,秦腔《土族元帅》,歌曲《三杯青稞美酒》《安昭索啰啰》《土族敬酒歌》《赞互助》《习主席来到咱土乡》《阿姑恋》《河湟花儿香》等在青海乃至全国流传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土族文化艺术人才。

2006年,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青海大通老爷山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青海省和甘肃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花儿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青海花儿曲令、湟中南朔山花儿会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现有青海花儿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8名,其中互助县丹麻花儿会国家级传承人有马明山,省级传承人有席恒雄、席淑花、杨全绪。同时,互助县丹麻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花儿艺术之乡”。

今天,青海音乐的发展百花齐放,就土族花儿而言,在演唱形式、传承内容、研究成果和演唱阵容方面都有了一定规模,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为推动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互助县以丹麻土族花儿会为中心,辐射到全县多个乡镇举办花儿会,尤其成立了6个花儿专门团社,从2010年至今共举办16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800人次,发现花儿优秀歌手60余名,其中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歌手近20余名,曾参加全国、省、市、县民歌大赛,获得100多个奖项。

从发掘的花儿曲令和出版成果来看,互助县搜集土族曲令达40多种,如《溜溜山令》《梁梁上浪来令》《拔草令》等,并编排了实景舞台剧《丹麻花儿会》,开展了关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丹麻花儿会”的座谈会,录制传统土族花儿的曲令,拟出版《丹麻土族花儿会》一书,并录制了《互助丹麻花儿会》系列光盘。此外,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在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地开展花儿讲座。

互助丹麻花儿会的演唱形式采用了独唱、重唱、齐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形式,曲调随着不同的语境、言辞、语言特色等也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发展,内容从传统的大传花儿逐步拓展为歌颂当今社会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花儿。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有音乐文化的发展成果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土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我们有了召开土族音乐学术交流会的想法,想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挖掘、传承和保护传统土族民间音乐文化,探讨土族音乐文化成果对青海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从土族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去展望土族音乐创作的未来和发展,将土族音乐文化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青海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还期待着能够进一步探讨土族音乐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必将大力推动土族音乐的发展,促进青海民族音乐艺术的繁荣,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