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郭连云 王秀芳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以《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题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这一重大要求,再次警醒我们青海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所具有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要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近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举世瞩目。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贵在行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新答卷。”“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成绩斐然、成果突出,成为全新奋斗之基。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我们必须坚定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得益于自然界的慷慨,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惠赠。“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应该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世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言,“只有在陷入混乱的时代和前途岌岌可危的局面下,人们才会越出现实的视野范围,警醒地关注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日益深入人心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将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趋势。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理念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所有地球生命体为思考视域,以最终实现“万物各得其和”“各得其养”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总结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以更高标准、更积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逐步将思考延伸到世界发展层面。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揭示了人与“山水林田湖”和谐统一对于人类健康生存与永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草”“沙”“冰”的添加让“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更加丰富,既强调了自然界生物间不可分割的高度依存关系,也强调了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紧密依赖关系。又比如,“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平衡为主题,强调地球生态的整体性规划、系统性治理、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了马克思提出的“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类物种生命的存在价值,是以维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为努力方向的重要主张,意味着人类与其他地球生命存在将共同迎接这颗星球的美好未来。从本质上说,“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了对传统生产理念的超越,它告诉人们,决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以征服者角色自居,毫无顾忌地把开发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样态,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但这种发展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极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的协调发展、循环发展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两山论”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青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端和根植于中国大地,始终牢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环境生产力论断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同时,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阶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辩证统一,是恢复自然的活力,肯定自然的价值,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达到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刻不容缓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问题的广泛性、普遍性时,国际社会便开始了全球生态治理的探索,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到202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从《人类环境宣言》《京都议定书》《21世纪行动议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到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发布《北京宣言》,等等,都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宝贵成果。应该说,在世界历史视野下,全球面临的生态治理的共性问题,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客观差异,但人类历史证明,传染病、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会选择地域的,这就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在辩证认识全球生态危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超越发展程度差别,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事实上,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的超越,恰在于其在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助益性的同时,扬弃了在资本操纵下无限追求利润的大机器生产模式,更执着地追求这个世界应有的、协调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要形成节能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要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机制体系予以有效保障。基于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各国承担的责任义务也各不相同,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权益,帮助发展中国家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让治理责任与发展能力的匹配原则贯穿各环节,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概言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生态危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大努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积极作为,加强国际合作,让“地球生命共同体”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在世界人民心中扎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这个星球的民心民意成为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强动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