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省内要闻 PDF 上一版

海西精准施策助企“稳盘增效”

本报记者 刘法营 杨林凌

市场需求收缩、供给受到冲击、经营成本加大、人力资源趋紧……在国内疫情多地散发和省内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今年上半年尤其近阶段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面对叠加因素多种挑战和考验。

海西州委州政府紧扣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等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州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国家和省上制定的稳住经济增长“大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精准发力、“切脉开方”,找准堵点、痛点、难点、焦点,落地落实在各园区、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关键环节当中,以全盘联动为企业解难纾困,倾力稳住经济增长基本面。

在德令哈工业园记者了解到,在州委州政府组成专班和专项小组深入园区、企业一线的强力推动下,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将各项细化、实化、具体化的助企惠企政策措施,送进园区、企业,政企联手攻坚克难,推动园区企业复产稳岗,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保障。

围绕稳定工业运行,海西州立足当前稳增长、着眼长远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稳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完善工业经济监测预警调度机制,强化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的跟踪分析。精准有效抓好生产经营要素保障,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确保重要生产要素供需总体平衡。稳定传统优势产业存量,引导支持重点企业产能释放。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尽快投产、达产纳归,力争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户、中小企业120户,在推动工业增加值实现稳增长的同时,深挖潜力,积累后劲,保持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韧劲。

为给企业切实“减负”,完善分时电价政策,持续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覆盖面,支持企业降成本、稳运行,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认定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予以倾斜。

着力在政策对接落地上下功夫,以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为主线,构建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并出台具体措施,保证纳税人、缴费人应享尽享、应免尽免。落实好各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民族医药、资源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延期缴纳税款等举措,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支持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为产业“四地”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搭平台、铸支撑。

记者在国家税务总局海西州税务局采访中了解到,该局在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受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企业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受阻,同时该企业正面临改革脱困期。海西州税务局联合财政、人行等部门,深入企业全程服务、全程跟踪,打通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留抵退税“红利”,在盐湖镁业公司精准到位、直达快享,在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解难纾困中,以心贴心服务产生实效。

同时,海西州税务局为切实助力企业复工稳产,帮助企业疏通上下游供需“堵点”,主动向辖区企业“问需问计”,在企业快享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牵线补链”“一企一策”,为企业复工稳产“筑路搭桥”,经过努力,已为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成功“牵线”两家采购商……

“营商环境整治年”与助企纾困紧密结合,倾力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得到充分保护。施行领导干部联点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全面推开产业“链长制”,以州级领导领衔产业链,保障产业项目落地,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项目投资后劲,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使各类办事程序更加快捷,审批时间更加缩短,管理服务更加贴心到位,优质营商环境成为生产力、释放吸引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产生成效。海西州商务部门在出台《海西州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十条措施》等基础上,与中石化、中石油公司合作,联手销售柴达木特色农畜产品。州工商联牵头建立政、银、企对接平台,联合州金融、银监、工信等部门成立融资服务工作组,为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纾解贷款之困。同时,依托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海西州民营企业用工培训基地”,为全州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输送各类人才3000余人,促进了就业保障,为企业闯过难关助力人才资源。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部门、行业权利实现再“瘦身”、审批流程再优化,以“数据跑”“快递跑”代替“企业跑”“群众跑”,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持续开展科技型、高新技术、科技小巨人“量质双升”行动,以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海西,正在“破冰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