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呵护好孩子

——记青年公益人李甲

本报记者 董 慧

今年34岁的李甲是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青海12355青少年维权志愿服务团成员和西宁市青少年关护站的成员。2010年李甲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玉树地震心理救援工作,从那时起,李甲就一直心系青少年,大学毕业后在公益领域不断摸索,十多年的公益路她一路思考、一路实践。

这些年,李甲带领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公益人执行了联合国妇女署、共青团中央、共青团青海省委、青海省民政厅等二十余家单位的三十余个公益服务项目。建立了18个社区服务阵地,累计培训志愿者178人次,开展公益活动上千场,服务群众12.6万人。

李甲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展青海牧区学校心理赋能计划项目,使生长在牧区的孩子们拥有了更多发展机会。该项目通过调查牧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索形成一套适应符合当地教育文化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项目通过复制推广,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从零到一、从薄弱到坚实的突破。

“梅朵老师,你们又来啦,我真高兴!”“梅朵”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花,孩子们把这个名字送给了李甲。

“我是很幸运的,有你们公益项目的资助,家里没让我辍学。”黄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的藏族女孩彭毛措是李甲负责的公益项目的一名受益者。她想要成为一名幼师,公益助学项目为她实现梦想创造了条件。

2019年,在李甲带领下,团队不懈努力,终于让“情暖少数民族少女”项目在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落地,前后惠及400名少数民族女孩。除了给每个女孩经济上的资助以外,还通过女童社团等子项目,全面塑造和培养受资助女孩的软实力,让女孩们切实感受到她们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

项目实施以来,李甲和女孩们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她感受着女孩们的悲伤与快乐,倾听她们的小秘密,排解她们的小烦恼,看着她们一点点的成长进步,也帮助她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李甲还积极投身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和维权事业,每年为青少年及其监护人开展各类普法知识讲座。她深入基层,走入村镇,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制报告制度》《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内容,帮助贫困偏远地区未成年人获得法律保护意识。

2021年末,一名14岁的流浪儿童被送到西宁市救助服务站,这名儿童因盗窃、打架等原因多次被送到救助站,根据救助站工作流程每次都将其送回家中,但是这名未成年人因父亲是服刑人员,后母又不愿照顾他,所以每次送回家中后,他都会再到西宁流浪。

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李甲积极协调省市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成员单位,针对这名留守流浪儿童召开分析研判会,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帮助孩子与监狱的父亲联络,让他获得家人支持与鼓励,并为他协调学校。李甲更是全心陪伴着孩子,并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普法教育,让孩子树立法律意识,纠正不良行为,懂得自我保护。

十年来,李甲秉持初心,始终坚持在普及法律知识、帮助青少年构建良好心理素质、积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道路上。她用心用情呵护着孩子,同时也享受着被孩子们需要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