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天路恋歌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格尔木市分公司“鸿雁天路”投递班

十余年间,“鸿雁天路”投递班累计送达信件、报纸和包裹30余万件。 本报记者 马振东 通讯员 格组

本报记者 马振东 通讯员 格组

每周,他们最少要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线上来回奔波1000公里,无论是夏日三伏还是寒冬腊月,日复一日地穿梭在这条地处昆仑之巅的“苍莽天路”之上。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南北绵延5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由于位置偏僻、条件恶劣,邮路曾一度不畅。

2009年,“格-唐邮路”正式开通,当地人称之为“鸿雁天路”。这条路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有23个邮件交接点,为沿线的兵站、机务站、养路站、环保站、牧业社的机关干部和牧民群众提供服务。可以说,这是一条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建设、推动军民共建家园的“特殊邮路”。

4月的格尔木,乍暖还寒。清晨7时,身穿深绿色作业服,脚踩迷彩胶鞋的贺生元已经装车完毕,满满一车包裹在这一天将穿越可可西里地区,翻越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冒着一路茫茫风雪,最终抵达唐古拉山镇所在的沱沱河地区。

“从葛师傅手中接过这条邮路已经好几年了,这一路上每道坎儿、每个弯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今年39岁的贺生元是班组4人中年龄最小的,看其花白的头发,黝黑但坚毅的面容,粗糙干裂的双手,让人觉得他比同龄人要显老一些。

“走慢点儿,路上要小心啊,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也为这一车的包裹负责。”临出发前,老师傅葛军仍然不忘再三叮嘱。

“这条路我跑了整整11年,岁数大了,身体实在扛不住了。”目送着远去的邮车,葛军感慨万千。

一名有着十余年党龄的党员,葛军始终坚守“扎根雪域高原、赤诚奉献天路”的无悔追求,十余年间,翻山越岭,爬冰卧雪,累计送达信件、报纸、包裹30余万件,行走路程达40多万公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使命。

在这条世界上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上,葛军坚守了十多个年头,2019年,班组里年龄最小的贺生元接过了他的接力棒。小贺无论在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风霜雨雪的隆冬,始终坚守岗位,想方设法将邮件投递到沿线每个站点、每一户人家。

每周一分装邮件,周二装车,周三出发,周五返回,对于葛军和他的工友们而言,这已经演变为最常态化的工作。

在日复一日的送邮件工作中,这份“苦差”虽浸满咸汗水,但用自己的“苦”换来了别人的“甜”,也成了他们人生中与众不同的一番滋味。

“单位在昆仑山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传邮万里’,作为邮政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葛军说,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班组而言,出车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无论过年过节、狂风下雪,哪怕只有一封信也要送。

“风吹雨打都得出车,雪再大、雨再大都要送,沿线的官兵、牧民每周就等着我们给他们送邮件呢。”因为身体原因,葛军暂时告别了“鸿雁天路”,调整到格尔木至察尔汗的邮路。但作为“鸿雁天路”投递班的一员,他仍为这个班组感到自豪。

在年平均温度零下六摄氏度、大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43%的高海拔地区,长时间开车、搬运邮件,十余年来周而复始的辛勤工作,单人单车充满艰险,有时夜卧雪坡、风餐露宿,头痛、胸闷、彻夜难眠更是家常便饭,但他们却从未退却过、耽误过……

一件件包裹,一封封家书,他们在“世界屋脊”之上,像一只只鸿雁传递着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脏、险、苦、累”涵盖了他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数九寒冬,卷起的寒风,像冰刀一样直扑脸庞,雨雪凝结成冰块,路上行车更加危险和艰难。就是在这样恶劣、复杂、艰辛的工作环境中,班组成员们始终坚守着绿色邮车,他们倾注的不仅是对邮递赤诚的热爱,更是对工作无悔的付出。

正是因为他们对投递工作的热爱,“鸿雁天路”投递班先后获得过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邮政行业先进集体、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等多项集体荣誉,葛军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这一串串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鸿雁天路”投递班对“服务质量是生命”的承诺与践行。

“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是“鸿雁天路”投递班的誓言。漫漫邮路上,他们如同不知疲倦的鸿雁,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当地军民筑起了一条绿色生命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