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郭连云 石润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进一步巩固拓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党史学习从集中性教育转变为经常性教育、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提供了遵循。党史学习以其独特的政治性、战略性和教育性回应了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擦亮了政治底色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一是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实践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纵观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中专院校、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都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从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考察中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之下的高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断前行。二是党史学习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这一具体要求,成为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学史明理、学时增信、学史崇德、学时力行”,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意义、重要作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擦亮了政治底色。三是党史的“育人”功能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资源和原则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无缝对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青年学子源源不断地从党史中汲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信仰之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厚植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将信仰之力自觉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和生动实践,展现青年人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崭新姿态,在勇于攀登、勇于担当的时代风尚中,始终保持革命先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底色和赤胆忠心。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高校“怎样培养人”完善了实践机制

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引领机制。要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效结合起来,根据党史学习教育的侧重点,完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专家库及宣讲团。健全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任务清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学习监督,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干部日常培训之中,形成党员领导干部长效化学习教育机制。健全学校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坚持学校领导带头讲好党史课,加强需求调研、质量评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工作中。规范支部“三会一课”,加强主题党日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并将其列入支部年终考核述职,促使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党组织落地生根、亮点频出。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党组织和教职工团支部、学生团支部的联建共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社团建设,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对象全覆盖。

要总结宝贵经验,构建不断转化学习成果的运用机制。为群众办实事,让师生满意、解决高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一是坚持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善于运用学习、调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的工作方法和路径。让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经常学、持久学,推动常态长效,如以“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依托,聚焦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项目后续评估机制,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还要持续关注后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落实、提高。二是善于转化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就推进具体工作的制度、经验和机制,要及时总结、提炼、固定,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学思践悟中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能力,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智力支持。

要拓展党史资源,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党史资源广度和深度的时空拓展,需要把握好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和践行红色传统三个环节,其目的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在立德树人中的多重效应。一是挖掘红色资源。要深挖革命旧址、纪念场馆、革命事迹和历史文物以及党史与校史、党史与其他领域如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之间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内涵,涵养广大师生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品格。二要创新宣传方式。传承红色文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凝聚共识,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助力青年成长、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三要身体力行践行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社会实践等联系起来,比如开展红色经典读书活动、突出红色社会实践等,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要融入思政课堂,建立健全主渠道培养人的创新机制。思政课不仅要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发挥政治信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充分的核心优势。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历史,并且在思政课教学中分布广泛,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上又有所差异和侧重。我们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科学的党史学科培养体系,是党史学习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基础,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实际,推动以中共党史党建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 ,发挥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们要着力从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入手,创新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形成对中国道路选择的理性认识和高度自信。我们要着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用好红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我们要着力加强党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党史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党史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发挥好党史强大的铸魂育人作用。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高校“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战略要求

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青年在党的百年奋斗中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始于青年。100年前,十几位平均年龄28岁的热血青年,代表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从上海寻常巷陌的石库门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那艘画舫船上,继续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青年热烈响应党的召唤,“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不怕困难、敢闯敢干的突击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谈改革、议改革、干改革”成为青年关心的热点。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种“深圳速度”“深圳模式”得益于全国各地热心改革、勇于开拓的青年们的参与和拼搏,广大青年成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促改革、谋发展的生力军。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和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正是这些胸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新鲜血液,成为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着力培养一批批优秀青年,既是加强党的后备力量的需要,同时也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为国育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保障。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新时代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掀起了“中国梦、青年行”的热潮。青年人勇于创新,活跃在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领域建功立业,发挥了开拓创新的急先锋作用。202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1981名同志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的1501个集体中,就有许多“以奋斗之豪情,奏响青年之歌”的动人事迹。仅据2020年3月报道,全国5.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111.8万余名团员青年迅速集结,在疫情防控各个领域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为抗击病魔贡献青春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同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伟大梦想、人才培养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有力推动、帮助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单位分别为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