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创造历史伟业

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置于重要位置进行了深刻论述。

“坚持人民至上”,离不开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入领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文化基因的滋养;“坚持人民至上”,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日渐积累起的治国理政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人民至上”,更是百年大党坚守初心、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创造历史伟业新辉煌的制胜法宝。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本质特征

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马克思目睹了无产阶级饱受无情剥削与压榨的现实困境,基于对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寻找自由、解放之路的伟大奋斗之中,成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留下了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可以说,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始,就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自己最鲜艳的旗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孕育与发展的历程中,人民至上立场始终是其不变的初心与灵魂。

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在科学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者的群众”。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也就毫无疑义地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

坚持人民至上,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的裕民富民思想,抑或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敬民爱民思想,都在论证一个道理:“政之所兴在于顺民心,政之所废在于逆民心。” 都在强调,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坚持人民至上高度契合的文化土壤。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坚持人民至上虽然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有着诸多相似的诉求,但二者区别却是根本性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为达到统治目的而提出,所追求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巩固封建专制政权,而坚持人民至上,则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与内在需要;民本思想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封建统治者的个人意志,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科学的,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一切治理工作和活动之所以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和体现了“人民至上”这一价值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重要创新性理论结晶,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生命力,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具有深邃的理论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沉的实践基础,展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和自信;表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与时俱进、不懈奋斗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为己任,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反抗军阀残暴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很快得到提高,工人运动开始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深刻认识到农民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深厚根源,最大程度动员人民力量,开展人民战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在新生的共和国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力;三大改造完成,促进社会深刻变革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进一步保障,人民参与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极大增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意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人民文化生活进一步发展繁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民生活环境更加安定。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了无穷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科学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靠人民力量推动改革发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党凝聚人民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一步增加人民福祉;将人民意愿和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健、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纵览百年大党光辉历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更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力谱写中国发展壮丽新篇章,接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伟业。

(本文执笔:王兆宁 李锦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