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放纸鸢

□董 皓

“清明”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节日,称“清明节”。传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纷纷效仿。在中原、江南等地,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植树的习俗,逐渐演变为一个传统节日。

在西宁城区、湟源等地,大多数人在此前的“田社”日已行过隆重的祭扫之礼,且因地处高寒,踏青、植树此时还不宜进行,所以只剩下荡秋千、放风筝、整理院内花园,移栽花木等习俗。但由于湟源多有内地商人后裔,所以城关地区也有部分人坚持在清明节祭祖扫墓。

早年间的清明时节,湟源城关地区在城内举行城隍爷出巡盛典;在城郊北大路和城内南城壕举行赛马会等活动。20世纪50年代后,当地建立了烈士陵园,每当清明,全县干部职工及学校师生纷纷前来举行扫墓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时节,在民间还有“放风筝”的娱乐活动。男孩子们在清明节前一个月就开始自制纸糊的风筝,调整试放,比谁家的风筝飞的高。清明节这天,他们在风筝“游绳”(牵引绳)上端拴上排香点燃,连同风筝一起放上蓝天。香火燃到绳结处,烧断游绳,让断线风筝渐高渐远,不见影踪。断线风筝大多会落到荒山野岭,老人们说这是在“放病”,意思是让风筝带走病魔。

女孩子们会借清明节温暖的阳光洗发辫、铰(剪)头发。口中还念念有词:“清明铰头发,一年长一拃(五寸为一拃)。”据说是清明节的一天如果铰头发,头发会长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