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委员”

——记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莉娟

本报记者 张晓英

记者见到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时,她正在对提交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进行修改完善。“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助力‘双减’政策更好落地。”李莉娟今年的提案还是关于教育方面的。

2018年,李莉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参加新委员培训的时候,有一位老委员给我们说‘一定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委员’,这句话成了我追求的履职目标。”李莉娟告诉记者。

今年是李莉娟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五个年头,通识教育、生命教育……翻开她的提案目录,会发现每年的提案中都会有一件是关于教育的,“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教育是我最熟悉的领域,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我调研的线索。”

去年全国两会,李莉娟提出“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提案能得到国家部委的答复办理,这是对我履职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舞。”李莉娟说。履职4年多来,李莉娟总共向全国两会提交提案8件,提案数量虽不多但质量件件过硬,提交的提案全部立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各采纳1件,还有一件被列为重点提案。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建言献策,不会说行外话,也更能把准问题根源。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一定能提出高质量提案。”李莉娟说。

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虽然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课业负担有效减少,但是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还是存在。究其原因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息息相关。李莉娟介绍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人民群众从‘有学上’转向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以‘学校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系统。人民期待高质量的教育,国家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跳出单一、同质化的教育模式,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回应家长对教育的需求。”

李莉娟曾经教授过社会工作专业,因为工作关系,她和社区、基层司法所联系比较密切,2013年起,她就开始关注司法社工。去年12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协商议政,李莉娟带着多年来的调研成果在会上做了发言,得到了最高检的认可。

“我今年的第二个提案就是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司法社工队伍建设。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完善社会化支持,促进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社会关护、教育矫治、回归社会等,司法社工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相关未成年人复学、复工率,减低罪错未成年人的再犯率。”李莉娟说,“加强司法社工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促进高校在司法社工人才培养方面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衔接与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加‘供需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