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水

雨水 朱锦明 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对自然界长期的观察和观测,洞悉天文奥秘总结而出的历法体系之一。它是中国先民从事农事生产的时间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岁月流转,周而复始。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二十四节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古而不旧,历久弥新,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为展示二十四节气所散发出的文化内涵和科学魅力,反映二十四节气在青海的地域特色,呈现节气之美,本报“江河源”副刊、“社会”“文化”等版特推出“节气之美”专栏,带领读者探寻节气之奥秘,感知节气之魅力。

本期“江河源”副刊,就让我们跟随我省作家李万华和大通农民画家朱锦明的描绘,一同感受和领略青海“雨水”之美吧!

2月19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归。

祖国地域辽阔,有的地区春天来得早,有的地区春天来得晚。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导致青海的春天较其他省份来得较晚。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进入雨水节气,青海不少地区可能仍会下雪,尚未走出冬天的范畴,物候的表征也并不太明显。雨水节气,青海逐渐进入备耕阶段,老百姓开始了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以期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雨 水

□李万华

昨夜梦得一坡油菜花开,竟是“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在梦中,我以为大地的模样就是这样:金黄,暗藏柔韧的劲道。但是梦中有人说:风吹雨打,花落叶下。

这之前的某一日,我在老屋檐下闲坐。这是乡下,阳光没有杂质,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它旁边,一棵沙枣树歪着身子,旧年的妃色果子小如豆粒,果皮上布满黑点。想一想,如果每一种果子都如此闹脾气,不肯掉落,年长日久,果树会成为什么样。一只猫咪跑过去,爬上大板夯筑的土墙,又从墙头跃到树枝上,停驻。看上去,它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墙头露出远山一角,清冷的风从屋外榆树的枝子上滑下,近处耍社火的锣鼓节奏铿锵。也有一两声鸦啼,仿佛冬季还未离去。我们喝咸茶,偶尔说话。脑中无舟楫的片刻散漫,清波亮出光斑。其间记忆自在身边游走,觉察时它们已经遥远,并不与我发生多少关联。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蟊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走过。一扭头,我甚至看见多年后的我们在阳光里静坐。我们洁净、温润,泛着光泽,我们完好无损,姿态娴雅,仿佛正在轻颦浅笑。

现在想起,那一天仿佛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又仿佛取自未来。眼下转瞬即逝,未来遥不可及,过去是什么,一棵沙枣树,抑或只是一场回忆?

然而回忆未必可靠。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一场或许并不存在的相遇被男主人公回忆得历历在目,仿佛它刚刚发生,彼此的气息还没有在花园的雕塑下散去,不过是被另一个人忘记。如果遗忘表明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回忆,是否果真能杜撰出一个过去。

这一日夜间,我听见窗外檐漏,滴答滴答,屋顶积雪正在消融。我有多久不曾见得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日那些冰凌挂在屋檐,雪水晶莹,春风沿着河道走过的情景,我并未生疏。一些情景日日重复,回想起来却如同空设,一些情景一旦露面,便被魔术长久定格。小时候接触物事存有局限,不能一一看尽,然而相待之心细腻专注。成年后,时刻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抑或山重水复,我们却已习惯顺水流逝。

其实我并不知这是哪一日的积雪,我从乡下老屋回到小镇,它们已经存在,在楼层背阴的角落、树根、砖瓦的缝隙。它们在那里沉积,并且渐渐瓷实,它们的表面因此变成薄薄冰层,反射光芒,仿佛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并不依附。

《礼记》说:始雨水,桃始华。这节候的特征,本以中原为主。在青藏高原,这一切都将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