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有中国人的智慧与浪漫

辛元戎

“雨水、惊蛰、春分……大寒、立春”2月4日晚上,随着别具一格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拉开了帷幕。通过冬奥会开幕式平台,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亿万观众的面前。

荧屏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画面和相关的诗词不断闪现,唯美而浪漫。此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想到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和总结。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于赤道,昼夜平分。

——夏至、冬至,太阳分别垂直照射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从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移动,到土圭测影法,再到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不论是以哪种方式来确定二十四节气,都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中国人在探究天体运动与节气变化关系方面的不懈努力。

对于二十四节气,外国人可能会感到新奇,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们是贯穿于一年四季的,也是与整个人生相伴的。

小时候,二十四节气是从老人那里听到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白露到,打核桃。”在什么节气播种,在什么节气收获,一句句凝练的谚语代代流传,它们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悉心观察的结果,是对农业经验与生活经验的精准总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上学后,我们从书本上读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杜牧的这首《清明》连孩童也能背诵。“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几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宋朝诗人陆游的《时雨》更是描绘出芒种时节一幅田园牧歌的图景。

春光夏岚,浓露淡霜,二十四节气的景致触动着中国文人的心,他们或闲话桑麻,或感时咏怀,从李白、杜甫到苏轼、陆游,写下了众多以节气为内容的诗词歌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华彩篇章。

再长大一些,知道了立春、清明、冬至等一些节气同时也是节日。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冬至吃饺子……不同的节气里要吃不同的食物,这在提醒我们关注大自然物候变化的同时,也牵起心底那一缕缕乡愁。

上了些年岁,开始关注与节气有关的养生知识。夏至“静心安神不贪凉”,霜降“温润补益”,冬至“善护阳气,避免过耗”……让我们体会到在中医的养生理念中,人体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同频共振。

可以说,中国人的一年都是围绕二十四节气度过的,中国人的一生也是在二十四节气的轮转更替中度过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与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相关的节日,但鲜有国家和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把一整年的生活节律都完全而精确地置于24个节气之中,置于太阳与地球的运转所带来的四时兴替、寒暑往来之中。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观察,但它却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意。由于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概念也不再抽象,而是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