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 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青海基因

王礼宁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不仅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达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实现富国大业、惊天动地推进强国大业,而且不断探寻、实践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备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让生态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切实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紧紧抓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必将为中国共产党描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因图谱贡献青海力量。

一、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应该从单方面物质、文化、制度等贡献,上升到文明的贡献。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文明并借鉴世界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创了发展新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生态文明,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更体现在我们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课题列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时至今日,经过与时俱进的深入研究,中国的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构建基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党的十七大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到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中央始终科学实施顶层设计,牢牢把握改革这一强大动力,密集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包括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环保督察工作、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公园等,极大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织就锦绣山河,“美丽中国”画卷不断延展,推动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以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用持之以恒的行动,推动着本国的生态环境好转,也为全球应对气候环境挑战作出了表率。正因跳出了西方主导的环境与发展世界观仅局限在工业文明的框架,科学全面地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不断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了发展和保护不相容的终极难题,才使生态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国之大者”是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青海基因的根本指引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被喻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拥有全国15.19%、居首位的湿地面积,拥有全国10.73%的草原面积,拥有超过全省面积35%的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拥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气候“调节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举足轻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一优两高”战略,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青海搭建了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本省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覆盖面接近应治理区的4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高;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有序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式设立;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国之大者”,让“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进一步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要站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的大局中去考量,我们身上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因此,心怀“国之大者”,是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青海基因的根本指引。青海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续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一方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青海的自然生态优势,把“两山论”实践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青海基因。

三、实现“双碳”目标是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青海基因的重要路径

2021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时强调,“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雄心勃勃地提出“双碳”目标,将以历史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将引起经济、社会、环境重大变化,囊括几乎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覆盖整个经济社会活动范围。“双碳”目标不仅关系到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还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为我们培植人类文明新形态青海基因提供了重要路径。一是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将不断提升。实现碳中和的基本原理是碳排放被自然吸收、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是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自然碳捕捉、碳封存能力。随着生态保护修复的水平持续提升,自然固碳增汇潜力的大幅释放,青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提升。二是能源安全地位将更加凸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能源系统必须提升自给程度。清洁能源和盐湖资源富集的优势已经令青海具备了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理想能源结构,并厚植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必将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力度。三是特色经济体系将加快构建。“双碳”目标将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升级,呼唤科技创新。国家将实施大量绿色发展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有利于青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进步,加快构建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四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将全面增强。“双碳”目标将带动巨额投资。青海作为排放总量低、绿色发展转型决心大、“双碳”目标实现基础好的省份,加快构建并贯彻清晰的“双碳”目标实施路径,必将会争取到更早更多的投资,获取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五是共同富裕进程将扎实推进。“双碳”目标的出发点为可持续发展,最终落脚点为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全球最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启,碳排放权交易将有利于推动“两山”转化,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青海共同富裕进程。为此,青海通过做好“双碳”工作顶层设计、打造青海“双碳”先行示范区,设立重大专项、建立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国家级生态产业示范园、探索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营造全民“双碳”目标的发展氛围等措施,系统筹划、科学统筹、全局联动、全面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将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贡献,为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培植青海基因。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