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 咸文静

位于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单晶拉棒单体车间,1100台单晶炉正在运转;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村民索昂用上了蓄热式的电暖气,相比过去靠烧牛粪取暖,电暖器不仅加热快,还能控制温度和时间;通过推行“智慧社区”,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办事处农建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便捷化服务。

无论是一根单晶硅棒的“奇妙旅程”,还是清洁的取暖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或是智慧社区的“智慧密码”,都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

2021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6月,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间见证前进的步伐,岁月铭刻奋斗的足迹。

一年来,600万青海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质量发展这条既体现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又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正确道路,在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断探索、延伸……

加速度!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四地”建设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然而,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像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是一道特殊的考题。

如何破题?答案就是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一年来,青海在实践中不断将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趋势,厚积薄发,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碳酸镁示范线建成投运,钾肥、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新能源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提升,在国家首批1亿千瓦装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1090万千瓦项目落地青海,新开工规模创历史新高。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领先,“绿电7月在青海”继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金银滩—原子城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绿色有机农牧业取得新成效,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储备能力再创新高,牦牛藏羊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超过400万头只。

多角度!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亮点频现

以前,人们从湟中路南口附近到海湖新区,乘坐公交车要花1个多小时。随着城市快客公交的开通,利用新建的凤凰山快速路和城市外围过境高速,十几分钟即可到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有效途径。

不仅仅是城市快客公交,夜班公交、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多种模式构建了便捷的公交线网,满足了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近年来,西宁市强力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幸福西宁·绿色交通三年行动”等,为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使得公交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也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推进了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交优先的意识,彰显了城市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认识的深化,我们发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21年9月26日晚,青海大剧院座无虚席。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序幕。这部剧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夏兰利用“青绣”带领村里的绣娘办绣坊、走市场、改观念、忙脱贫的故事,也展示了青绣的发展和河湟地区的人文风貌。三场演出不仅现场好评如潮,还有三四百万网友点击观看。在我省戏剧剧目演出观众人次统计史上,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绣河湟》的成功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青海省文旅厅创作了《大河之源》《青海情》等100余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15个项目列入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保护逐步成为社会自觉;一年来,青海省博物馆推出“1+3”主题展览,展出文物2405件,多件文物珍品首次亮相,成为全国十大热搜展览。

“今年,我们要坚持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宁说。

有温度!以人为本增添高质量发展温暖底色

“现在是太阳出来就赚钱,而且我还在村里打扫卫生,平时再搞点养殖,收入多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赵莲年是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地窑村的村民,她所说的“太阳出来就赚钱”, 靠的是鲁沙尔镇白土庄村的光伏帮扶电站。

数据显示,按照“政府投资、联村建站、量化到县、确权到村”模式,我省共建设了31个村级光伏帮扶电站。项目收益资金60%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等;40%作为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形式,帮助群众增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一年来,通过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紧盯“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加快推进热源清洁改造,全州取暖燃煤锅炉实现“清零”、清洁取暖率达100%。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探索建立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协同发展机制。如今,全县累计组建专业合作社165家、家庭牧场67家。

为补齐民生服务的短板,海东市开工建设滨河广场、市民广场等核心城区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公园、广场、街头建设。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看啊,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青海,正积蓄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