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唐城城图(西城)。
青唐城遗址公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西海全媒体记者 成海斌 摄
青唐城残墙。图片选自《走西海 浪西宁》
青唐城城图(东城)。

◆ 靳育德

西宁南绕城路上有一段长约400米的城墙——青唐城遗址。青唐城是唃厮啰政权的都城,其城垣历经宋、金、西夏、元,至明代洪武年间,由长兴侯耿秉文督工兴建新城时,“割旧城之半,弃南占北”,才形成了后来的西宁城。青唐城遗址之所以远离当年的明清西宁城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联宋对抗西夏

唐王朝后,梁、唐、晋、汉、周五代政权先后兴衰,吐蕃王朝也分裂成为多个割据小国。由于河湟地区因为“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占据此地的吐蕃各部在经过多次互相攻伐之后,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吐蕃部落联盟,这就是以唃厮啰为首的青唐政权。

唃厮啰(997年-1065年),是青海历史上一个值得称道的人物,他本名欺南凌温,号瑕萨,是吐蕃王系后裔。据《宋史》记载,他“绪出赞普之后,生于高昌磨榆国”,12岁时,他被在高昌经商的河州商人何郎业贤发现,带到河湟地区。由于欺南凌温“貌奇伟”,加之当时吐蕃人“尊大姓,重故主”,唃厮啰不久,便被李立遵等拥立为王。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唃厮啰杀死了被宋册封为归化将军的温浦奇,离开邈川(今海东市乐都区)西进鄯城,改称鄯城为“青唐城”,建立了吐蕃政权。之后,他审时度势,采取了联宋抗夏的外交策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宋相安无事。宋仁宗景佑元年,为了协调宋与唃厮啰的抗西夏大计,宋王朝曾派通史外郎蔡仲回率一部宋军常驻青唐。

大败西夏

唃厮啰与宋的联盟引起了西夏的极大愤怒。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以苏奴儿为主帅,率兵2.5万人,翻过祁连山,气势汹汹地杀向湟水谷地,但经牦牛城(今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一战,苏奴儿被俘,西夏兵伤亡惨重。

第二年,也就是1036年,为报牦牛城之仇,西夏主元昊亲率大军西进河湟,围困牦牛城,1月后牦牛城陷,元昊纵兵杀掠,以泄其愤。5月,兵临青唐城下,值此大敌当前之际,蔡仲回会同唃厮啰昼夜巡守城垣,终因力量悬殊,十五日,青唐城陷,蔡仲回不幸战死于西门瓮城内。

青唐城陷后,唃厮啰退守邈川,元昊欲一鼓收取河湟,派人在进军邈川的路上探测湟水深浅,并插旗为标。机敏的唃厮啰却派人将旗改插于深水之中,使元昊军“溺死十之八九”,西夏残军逃回后,从此元昊再也不敢西窥河湟。青唐政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西夏的一种徐广家族汉墓群牵制,使它不能毫无顾忌地对北宋展开攻势。

河湟大城

景佑之战后,青唐赢得了一段平静的岁月。史载当时的乐都一带“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宛如荆楚”,一片太平景象。青唐城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建。经专家考证,今西宁南绕城路上的古城墙遗迹即青唐城南墙残迹。

据说,当年唃厮啰政权的首府青唐城广袤二十里,中有隔墙,分为东西二城。据亲自到过青唐城的北宋绍圣武举人、右班殿直李远所撰《青唐录》记载,青唐城“城枕湟水之南,广二十里,旁开八门,中有隔城,伪主(指青唐主)居。城门设谯楼二重,谯楼后设中门,后设仪门。门之东,契丹公主所居也,西为夏国公主所居也。”西城建有唃厮啰宫室、贵族宅第等,还有数千家居民居住在这里。东城则是商品交易场所,住有“陷羌人及陷人之子孙”,还有许多往来的商贩,坐地经商的竟有数百家。

李远还对青唐城内部唃厮啰宫室做了详细描述,说过仪门二百步是大殿,大殿“北楹柱绘黄,朝基高八尺,去座丈余。碧琉璃环之,羌呼为‘禁围’。”还说首领升殿议事时,奏事者必须立于玻璃墙外,不然即遭诛杀。如果是国相,必须立于西;如果是国王的亲属,必须立于东。

青唐城内除了“国主殿及佛舍”上面覆盖着瓦以外,其他的所有房舍,就是国主的宫室,“亦以土覆之”。并说,城南大街之西,有个三级的坛,面积达一亩多,每年,国王都要“祭天于其上”。

驰名青唐甲

在唃厮啰政权统治时,青唐城周边除农业、畜牧业、采盐业、商业得到发展外,其中较出名的就数铁甲制造业、铜器制造业、银器制造业等,军用品制作更为精良。据当时有名的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青唐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唃厮啰柜藏之,相传以为宝器,而制作的刀剑尤良。以麝皮为纳,旋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去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一矢贯扎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而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据专家介绍,这种用冷锻法制作的铠甲的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在当时就称为“青唐甲”,很有名,宋代著名将领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时就曾实验过这种铠甲的坚固程度。

北宋攻克青唐城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唃厮啰去世了,时年69岁,由他所宠爱的妻子乔氏所生的第三子董毡继位,成了唃厮啰政权的第二代君主。另外两个妻子所生的瞎毡、磨毡角也都受到了宋王朝的封爵,各领部众,统辖一方。

董毡在位期间,唃厮啰与宋交往融洽,多次向宋王朝“贡”马及土特产,宋王朝亦以“赐”的形式,回赠茶、丝绸及瓷器等。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出兵征西夏,董毡派兵三万助宋,因此而被晋封为武威郡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更被晋封为太尉。

董毡死后,因其子早死,养子阿里骨嗣位。但阿里骨不像唃厮啰、董毡一样与宋相安无事,对内,他“严刑峻法,肆行杀戮,人心惶恐不安”;对外,他囚宋使臣高升,并与西夏相约,“许以应兵”,使宋与唃厮啰的关系迅速恶化。阿里骨死后,瞎征继位,亦好杀戮,部下不堪其苦,部将钱罗结偷出军营,奔往河州宋营,请求宋军出兵青唐,以解救河湟百姓。

其实,早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江西德安人王韶就为宋王朝西北边防事,“诣阙投匦,上《平戎三策》”,他认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河湟复,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扰。”

宋神宗奇其言,询问大臣王安石,王安石认为其人可用,遂“以昭管干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因当时宋与唃厮啰关系密切,王韶之议未得大的实施。这次钱罗结来河州献策,正值宋与唃厮啰关系恶化之际,河州守将王赡遂具情上奏朝廷。

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在宋哲宗的支持下,以熙河兰岷经略使孙路为主帅,王赡、王厚(王韶子)、王愍为将,麟州都巡检高永年(西宁人)为先锋进军青唐。西征宋军从安乡关渡黄河。面对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青唐城内一片恐慌。八月,青唐主瞎征归降。

就在瞎征归降之时,青唐另一豪酋溪巴温趁乱入据青唐城,并拥立陇掺为主,并将青唐库藏抢劫殆尽。

九月,宋王朝命胡宗回代孙路为宋军主帅,督师前进,王赡命部将魏真率千骑攻下安儿城(今海东市平安区附近),青唐城指日可下,新主陇撈及钦毡、夏国公主、回鹘公主只得出城迎降,万余宋军步骑在王赡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青唐城,青唐政权至此沦亡,青唐城也更名为鄯州。

青唐巨变

北宋攻克青塘城后,将青唐府库财物私自抢掠,从而引起唃厮啰旧部的极大反感,纷纷起兵反抗。西夏闻讯,亦派兵十万相助,此后河湟地区也陷入各方势力的争战之中。

直到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河湟地区才真正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统治范围。

河湟谷地的安定局面断断续续只维持了十余年,靖康元年,金兵大举攻宋,宋王朝再也无暇顾及西北地区的河湟地区,1136年,西夏越祁连山,跨乳酪河(今浩门河),攻破绥边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从此,西夏又控制河湟地区长达近百年。

唃厮啰地方政权自1034年以青唐为首府,在历经六代国主之后,只留下了南绕城路上那段数百米的残墙,横亘在夕阳残照之中,唯有墙头摇曳的野草,还在高楼大厦间吟唱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本文选自《走西海 浪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