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当人工智能助教可帮助教师批改多份作业,ChatGPT能快速设计出更为精妙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算法技术可精准地推送信息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时,人工智能时代迎面而来。新科技浪潮冲击着高校思政教育,若仍固守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创新转型,必将陷入困境。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进行深刻的“主体性”重构,让师生在技术支持下发挥主体意识,实现科教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兼具人文温度与技术深度。

从“传授者”到“引领者”,重构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重要价值在于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但在人工智能时代,AI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信息搬运者”角色。AI能在短时间内生成提供学生所需的海量且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定位,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引导者。具体可从两方面推进:其一,高校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AI”教师,打造“双师课堂”。这一模式强调智能协同备课,即思政教师聚焦思维提升,结合课本知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价值引导方向;AI教师则发挥智能优势,围绕相关议题提供配套知识、典型案例、思辨性辩题等素材。例如,讲授“新时代共同富裕”时,教师要跳出照本宣科,借助AI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共同富裕的定义、实例及可视化数据。待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后,教师再提出深度思辨性问题,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的转变。其二,思政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主动提升技术素养,而这也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赋能。高校可依托智能技术开发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线上系统与工具,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例如,开发学生学情诊断系统,通过算法分析学习数据,生成详细报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盲区与薄弱环节,摆脱经验依赖,实现基于科学数据的教学优化。这种转变既顺应技术创新趋势,也可回归教育“育人”理念,让教师在与AI的互补中,更好肩负起引导学生的使命。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作”,重构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思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实践探索。高校应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其一,依托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感知中重塑价值观念并主动创作。例如,高校可整合教育师资与技术资源,组建跨学科智能思政团队,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继而,团队可围绕思政议题组织研讨,自主挖掘资源,协作拓展认知。以“万里长征”为例,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依托人工智能深入分析相关作品,生成可视化数据图谱直观呈现长征精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运用编程技术模拟还原长征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战役过程,让历史场景鲜活可感。其二,构建人机协同学习系统,让AI成为“学习伙伴”。比如,引入辩论陪练程序,让学生在备赛时模拟训练,通过AI实时捕捉辩论漏洞并提供思路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基于自身背景的创作者,学习方式也能够因此实现重塑。

从“满堂灌”到“以人为本”,重构教育场域维度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突破传统教室边界,走向虚实融合新形态。这一过程,既要拓展教育维度,也要筑牢技术防线,确保教育的质量与温度。其一,构建虚实融合的思政实践生态。高校可搭建思政云平台,通过多渠道整合丰富资源。例如,用VR技术将文字资源转化为实景体验,让学生沉浸式感知理论背后的实践场景;借助AI分析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数据,精准对接匹配的实践项目,形成“体验-连接-实践”闭环,推动学生从学习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行动,实现实践与认知的深度融合。其二,打造动态评价与成长导航系统。传统课堂评价静态机械,难以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貌。高校可通过构建成长导航系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周期性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实施针对性干预,从而优化学生的思政学习路径,让评价更精确、指导更高效,实现“因材施教”。其三,明确技术推送及应用价值红线。面对AI生成内容的便捷性,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避免过度依赖。例如,在课堂上对比展示学生自主完成与AI生成的“家乡的非遗传承故事”作业,让学生认识到AI内容的局限性与自主思考的独特价值,从而明确人工智能仅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而非代替独立思考的“捷径”。其四,建立人本技术治理框架,让技术充满温度。高校在开发智能学习系统时,应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例如,可在系统中嵌入情感交互程序,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情绪状态来调整推送内容。当学生情绪低落时,自动推送轻松愉悦或正能量内容,避免机械推送;反之,则按需提供深度学习资源。这种设计可让技术突破工具属性,更具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标问题导向专题化教学体系建构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701/710134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