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加琦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研究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品质,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把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符合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愿望。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组织支撑和政策支持
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由高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专题筹划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事宜,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协同各项建设进程,协调各方资源,监督工作落实。成立科学家精神教育研究中心、教学工作坊、卓越创新人才宣讲团等,负责具体工作,支撑目标达成。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设置科学家精神教育相关课程,支持开展科学家精神相关研究,支持加强科学家精神教育校企、校所合作,释放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活力,让组织支撑和政策支持保障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纳入课程建设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思政也承载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体现在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要形成科学家精神案例库,不仅宣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重大成就,而且要加强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精神力量,提炼思政元素,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智育德育功能,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要找准科学家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点,让科学家精神教育在原有课程体系中自然生长出来,避免生硬嫁接,杜绝科学家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分门别类设计融入方案,让科学家精神服务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融入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入模式。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实践教学中,打造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品牌项目。课堂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协作精神。校外实践方面,可以加强校企联系、校所联系,依托科技馆、重要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科研院所、科技类人物故居等设施,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实践伟力。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深厚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组织科学家精神专题培训、邀请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举办讲座、设立科学家精神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教法创新竞赛等方式,增进教师对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厚植教师的教育情怀,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真正领会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的鲜活事例,让科学家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增效。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打造科学家精神主题校园景观、设置科学家雕像、科学家精神走廊、科学家名言墙等,使科学家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鼓励学生组织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如科学探索俱乐部、科技创新协会等,为学生提供探索创新的社群平台;可以通过报纸、广播、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校园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报道身边的科技创新故事,形成宣传合力,扩大科学家精神的校园影响力。
通过加强组织支撑、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建强教师队伍、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可以有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立志报国的创新型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贺加琦,单位: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