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月8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意为聚集、精简,指万物到了此时都转入到聚集和收敛的状态中。

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但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青海地处高原,因为受局地气候和海拔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相较于我国很多地方,青海立秋后更早一些转凉,故青海民间有:“气候入了秋,早晚凉飕飕”的谚语。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指的是天气到了立秋,由温热变为凉爽,气候开始变得肃杀。逢大雨之后,清凉的风吹来,天地间有茫茫白气降下。这时的天气尚热,湿气还凝结不成露珠,所以叫作白露降。寒蝉就是《尔雅》中说的寒螀蝉。古人说,寒螀生于暑热之时,到了此时时常鸣叫。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七夕节通常在立秋前后,古代妇女在这天乞巧,有拜织女、穿针验巧、喜蛛应巧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