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之家 绘就和美画卷

——记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瑜

赵瑜查看村民牛养殖情况。本人供图

本报记者 王 晶

“自从村里的老年之家建成后,大伙儿有地方聚在一起,下象棋、跳跳舞,每天都热闹得很。”“是啊,多亏了赵书记,不定期还有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免费理发、按摩呢。住在这里,幸福感满满。”2月28日,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村民高兴地说。

村民口中的“赵书记”,就是西宁市公安局干部、派驻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赵瑜。

2018年3月,赵瑜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开始了在上山庄村的帮扶工作。为了快速进入角色,他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以“精准第一,实干第一,发展第一”的要求,详细了解村里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情况,扑下身子扎根一线,埋头苦干精准帮扶。

上山庄村地处浅脑山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全村耕地94.55公顷,以小麦、油菜籽、马铃薯为主要种植作物,151户582人多以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为改变现状,赵瑜主动找村“两委”商议,以花海为依托,大力整合全村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全力打造“上山庄花海”品牌;加强养殖户技术培训,帮助农户积极寻找并建立稳定的农畜产品销路;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底,上山庄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这几年,随着上山庄村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也逐步增多。“村子大,住得分散,平时没个可去的地方,成天就蹲在自家门口等天黑。没个说话的人,一天心里发慌呀。”75岁的王积花说,老伴走得早,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她一个人留守在家,“看着是个家,其实像旅馆。”

“没人说话,找不到事儿干”成了村里老年人生活的常态,单调乏味不说,更重要的是精神孤独。赵瑜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修建老年活动中心,便成为他惦记的事儿。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赵瑜多次前往企业,宣讲国家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6月,爱心企业决定捐资240万元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并派出5名项目经理驻扎村里,负责项目的质量及进度。2019年9月,湟中区第一个由社会资本援建的农村老年活动中心落成。

日间照料室、读书室、休闲室、理疗室……两层楼高,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内不仅设施齐全,还发挥着有病及时转诊、没病先行预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关爱老人的精神健康。“大家过来打打牌、下下棋、说说话,烦恼就少了许多。村里多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就少了一份牵挂。你说是不?”70多岁的上山庄村村民黄花桂笑着说。

在关注老人身心健康的同时,赵瑜也没忘关爱幼儿成长。2019年,他拜访幼教机构并说明情况,促成爱心机构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设助学点和儿童之家。新场所、新书籍、新玩具……每当放学之后,上山庄村的小朋友都会充满期待地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走进赵瑜的办公室,桌上摆满各种帮扶资料,几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守在角落,随手翻开一页,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开展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已办结的、正在办理的、办理有难处的,他都一一做了标记。赵瑜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村民们多做些实事。

从过去生活单调乏味,到如今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从过去下雨出门两脚泥的“泥水路”,到现在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从过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到如今村集体经济兴旺,村民持续增收……上山庄村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蝶变”。赵瑜也先后获得土门关乡、青海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20年,更是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五年驻村,一生财富。我将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发家致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村庄变得更美更宜居。”谈及未来,赵瑜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