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37版:青海·非凡十年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海西:锚定绿色发展路 宝盆升腾新希望

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约32.58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州域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会的中心地带。兰西拉光缆、青新光缆、青藏750千伏交直流联网线路贯穿全境,格尔木-拉萨成品油输油管线和涩-宁-兰输气管线分布境内,青藏铁路和国道109线、315线横贯全境,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和祖国西部腹地的交通枢纽。

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十年来,海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实施“一优两高”,深度践行“四州战略”,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在生态环保、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逆势飞扬,由2012年的570.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13.78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元。

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乔亚群说,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政治引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生态优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步,人民利益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正风肃纪反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执行落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扣。

西海全媒体记者 王秀云

生态立州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昆仑雪山巍峨耸立,察尔汗盐湖波澜壮阔。海西州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紧扣“生态立州”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满意度达到91.26%,祖国“聚宝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天蓝、地绿、水净是海西州不可缺少的美景,绿色、循环、低碳是海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更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年来,海西州奋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公益林造林、防沙治沙、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国土绿化人工造林6.59万公顷、封山育林(草)15.97万公顷、森林抚育3.54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75.83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40.69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1%,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如今,海西的风沙渐行渐远,处处呈现“风动林海掀绿浪”的景象。

海西州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完成城镇绿化面积0.75万公顷,累计建成高原美丽城镇12个、高原美丽乡村39个,建成各类厕所7196座,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实现全覆盖。海西州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随着海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草原上碧草萋萋、牛羊结队、鸟类翱翔,野驴、狐狸、黄羊、棕熊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群众也深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福祉。

助企纾困 工业经济稳健发展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也是海西州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海西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班和专项小组,深入开展助企纾困解难,以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通过联动效应解决困扰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的堵点、痛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企业良好运行提供各项要素保障,将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来抓。

财税部门通过留抵退税等释放政策“红利”,在为企业化解资金缺口难题的同时,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镁业公司等工业企业在充分享受“留抵退税”惠企纾困政策“红利”后,不仅化解了资金缺口难题,还在当地税务部门协调牵线下,成功引来跨域产品订单,市场拓展空间不断扩大。

锚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海西州构建了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工业用水重复率提升至7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43%,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到每吨1715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向更少消耗、更大产出、更低排放迈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形成850万吨氯化钾、500万吨纯碱、10万吨金属镁、17万吨氢氧化镁、10.7万吨碳酸锂、1万吨氯化锂、1000吨金属锂等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金属镁一体化、聚之源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一期)、国源化工13.5万吨氯酸盐(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夏日哈木镍钴矿采选工程、盐湖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等项目。海西州积极融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新能源产业装机总规模达到1163万千瓦,占海西州电力总装机的92.9%,70户规上新能源企业发电量达119.9亿千瓦时,占规上工业企业发电量的83.8%。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2%。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4户,比2012年增加11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51.5%。政企联手推动全州经济增长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海西州工业发展冲出“冻土”,焕发出期待已久的满目葱郁。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搭建平台,海西州以优良的软环境助推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项目、深海海西产业园项目、赣锋锂业盐湖锂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等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立足“净空、净水、净土和土壤富硒”的独特优势,海西州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绿色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做大做强茶卡羊、枸杞、牦牛、青稞和藜麦等优势产业,建立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机制、政策保障和创建体系。

十年来,海西州坚持重农固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1年达到67.38亿元,是2012年的2.5倍,粮食、油料、枸杞、蔬菜播种总面积由2012年的4.38万公顷增加到2021年5.77万公顷,粮食年产量达到9万吨,枸杞年产量达到8.83万吨。肉苁蓉、火焰蔘、羊肚菌等新特品种效益凸显。枸杞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十年来,海西州累计认证绿色产品269个、有机产品119个,分别占全省的40%、26.4%,均位居全省首位。海西州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达到81666.7公顷,认证有机牧场达到728334公顷、绿色有机枸杞达到17333.3公顷,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有机枸杞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建成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农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以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发布“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启动“三地百柜”建设,“柴达木枸杞”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单,品牌价值达到92.5亿元。

十年来,海西州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做大做强牦牛、藏羊、柴达木绒山羊、枸杞、青稞、饲草料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设施果蔬、柴达木双峰驼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产业带、高质量融合现代农牧业产业带,为农牧业提质增效。

立足优势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年来,海西州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推动海西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海西州先后出台《海西州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全景海西”的实施办法》《促进海西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海西州“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发展规划》《海西州生态旅游产业链工作方案》《海西州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实施文化旅游项目700余个,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亿元,现有星级饭店6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9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国家特色小镇2个、旅行社20家,旅游服务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成功打造昆仑山、茶卡盐湖、水上雅丹等A级景区15处。

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获得“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称号;茶卡镇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将军楼公园、莫河骆驼场、柯鲁柯农垦文化博物馆先后被评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莫河骆驼场、格尔木红柳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海西州重点围绕青甘、青藏两大环线,发挥花久高速、青藏铁路、格敦铁路、格库铁路穿州而过的区位优势,成功打造西部大通道观光、丝绸南路体验游、雅丹自驾穿越等15条精品路线,形成多样互补、特色突出、辐射全州的旅游路线产品,为全域旅游向海西内陆纵深发展以及开展自驾游提供更多保障。

海西州围绕构建“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块”旅游发展格局,在更高的起点上培育全域旅游、全景旅游、全季旅游。2021年旅游人数达到144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3.78倍,年均增长15.9%;旅游收入达到76.23亿元,比2012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20.8%。

民生福祉 各族儿女共享发展成果

十年来,海西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集中财力投入民生事业,用心用情用力送出一份份“民生大礼包”。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海西州全面小康目标基本实现,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儿女共享民生福祉。

海西州持续扩大民生支出,聚力打好富民“组合拳”。据了解,海西州2021年民生支出达到120亿元,占总支出的8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252元提高到2021年的3881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916元提高至2021年的1759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98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68比1缩小到2021年的2.21比1,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更加牢固。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过200亿元,率先在“三区三州”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十年来,海西州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政策举措,202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7%,比2012年回落0.56个百分点。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海西州高级中学,成立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省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走在全省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67.35%。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21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5.27万人,比2012年增加6.7万人。推动区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实现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医疗保险提标扩面,健康海西行动扎实推进。

海西州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及乡村基础设施振兴等工程,297个行政村农村公路通畅率100%,全州农村公路优良率75%以上。各市(县、行委)、乡镇实现4G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622座,互联网普及率111.2%、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2.3%,解决了各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扎实开展爱国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等工作,海西州连续16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连续两次夺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法治海西”“平安海西”全面推动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走进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记者看到,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住宅楼整齐划一,楼前的小花园里绿意盎然,小区里建起了乡村大舞台,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各种宣传活动,小区处处呈现出欢乐祥和、和谐美好的景象。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一组组数据、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幅幅图片图表……展现出海西州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升腾着希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