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湟源县:聚力谋发展 成果惠民生

湟源县城航拍。
湟源县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
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
喜获丰收。(本版图片由湟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翻开湟源产业版图,生态农业新型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高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向全产业链发力、风电项目实现零的突破……一股股强劲发展的动力之水源源流淌。

置身湟源山水之间,“海藏咽喉”丹噶尔古城见证了河湟百年沧桑、小高陵成为高扬在青海大地的红色旗帜……一幅幅文旅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漫步湟源乡镇村落,乡村宜居宜业、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一张张民生成绩单,勾勒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轨迹。

十年间,从跟跑到赶超,在发展的赛道上,湟源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书写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湟源答卷。

看发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百姓幸福感满满

行走在湟源县,纵横山乡的公路蜿蜒,让人感受到湟源奋进的脚步;高速公路、棚改安置房等民生项目的落地建设,见证着湟源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湟源县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抓手,积极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实施,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推进。

“以前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家家户户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上学、村民出行都很方便。” 说起十年间道路的变化,看着昔日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湟源县波航乡村民王成明深有感触。

“十三五”期间,湟源县新改建城乡道路41条,南环路、城拉公路、纳巴路等一批连接城乡的道路实现贯通,新增通车里程100.36千米,湟源县路网规模逐步扩大,通达深度不断提升,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间,湟源县交通运输局共争取农村公路及交通枢纽建设项目9项,建设里程814.02千米,桥梁58座。农村公路的建设,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一条条城乡道路成为产业发展路、农民致富路、小康生活路。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湟源县城乡面貌不断提升。如今,湟源县电力、燃气、供排水、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县城面积成倍扩展,建成区面积达到10.02平方千米,城镇化率由35.79%提升到43%。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5%以上。

看实力

产业水平提升 激活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湟源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21年,湟源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实现增长,迈上新台阶。

饲草、牦牛、藏羊、青稞、马铃薯、油菜产业是湟源县农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更是支柱产业。湟源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着眼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涉农龙头企业41家、打造“众汇源”等特色农牧业品牌28个,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

着力发展高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等产业,实施年产3000吨原浆青稞酒系列产品生产线、塑胶乳品包装产品生产线扩建、肉食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牛羊肉精深加工和有机肥生产等循环农业价值链不断延伸。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持续加深,日月山49.5兆瓦风力发电一期15兆瓦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实现西宁风电项目零的突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落地实施,农业物联网大平台建成运行,湟源县入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看经济

发挥工业园区优势 做强特色产业

1994年,大华工业园区扎根湟源县,从“壮着胆子”投资兴业,到年年不断刷新产值,再到主动招商引资邀请更多企业共谋发展,大华工业园区见证了湟源县经济的蓬勃发展。

以时间为轴,一组数据对比,“十二五”期间,大华工业园区企业实现产值24.7亿元;“十三五”期间,大华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4.47亿元。一批又一批的丰硕成果,折射出湟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在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大华工业园区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深挖特色产业、激活创新动能,园区通过推动包企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牦牛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高原动植物加工产业,努力将湟源县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园区滚动建立“百亿”招商项目信息库,依托“千条”项目数据库和“万人”客户资源库,加速跨越赶超,描绘了一幅经济腾飞的新画卷。

十年间,湟源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5亿元,工业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1亿元。

看内核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走好乡村振兴特色路

湟源县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统领,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依托湟源县委党校和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线上自学、体验式学习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勇担当、善作为。

连续5年实施百件民生小事,精准聚焦群众需求,每年投资100万元,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办理一批群众急需解决的“小事、难事、烦心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湟源县154个村(社区)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深入疫线,有效强化了网格管控,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湟源县广大党员干部担好责、站好岗、带好头,立足本职、履职尽责,充分彰显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共赴小康之约,湟源不落一人。十年来,湟源县打好精准牌,按下快进键,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扶贫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电商、旅游等新业态扶贫亮点纷呈……

湟源县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种植、养殖、土地出租、民宿旅游、物流园区等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1年底,湟源县135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万元至50万元,3个村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

产业兴旺、乡村宜居、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群众的好日子里逐笔绘就。

看民生

民生保障有温度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不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百姓住房条件越来越好;

开展就业创业分类指导、召开专场招聘会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翻开十年来湟源县的“民生账单”,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百姓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2012年以来,湟源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增加就业、千方百计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318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4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81亿元。

湟源县通过每年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等活动进村入户。加强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强化政策宣传、开展就业创业分类指导、召开专场招聘会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开展针对性服务,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湟源县打造了“丹噶尔绣娘”和“波航休闲农庄”两个劳务品牌,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品牌新路子。

湟源县两家皮绣研发公司以“公司+学校+绣娘+电商”的运作模式,年产值达600多万元。“波航休闲农庄”带动湟源县富余劳动力每年就近就地转移1000余人次。“丹噶尔绣娘”品牌带动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凭借指尖技艺过上幸福生活。

2016年以来,湟源县围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多种形式并存,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湟源县1.03万名低保、高龄等老年人群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服务老人23.77万人次。

不仅如此,湟源县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成运营高原红颐养院、博仁康复养老院等5所养老院,建成农村老年之家5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个,实现养老服务从城镇向农村的延伸,供养服务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看医疗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百姓就医更便捷

“现在看病真方便,服务好、环境也好。”王秀英是湟源县大华镇崖根村村民,由于上了年纪,外出奔波看病不方便,镇卫生院和医共体的建成,为她解决了看病之忧。

“以前的卫生室,医生少、面积小。现在,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多名专科医生长年坐诊。生病了不用跑到县城,去卫生院就行。”王秀英满意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湟源县建成一个个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即便身处偏远的山村,群众都能享受到医疗卫生保障。

2016年以来,湟源县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带活基层医疗机构;2018年,湟源县人民医院整合3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健康扶贫一卡通”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湟源县人民医院成立“医共体”办公室,构建起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的新秩序。

十年来,湟源县综合医改稳步推进。全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基本药物制度。组建2个医共体,推行“七统一”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健共体建设,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医共体内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目前,湟源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9%,覆盖湟源县所有人口的1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2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推进,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操作程序不断规范,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满意度不断攀升。

看颜值

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乡村旅游迸发新活力

5月,湟源县天蓝水碧,绿草如茵。这个美丽剪影,正是湟源县着力推进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持续提升生态质量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湟源县努力打造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大力推进以环保、林业、水务、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品尝农家美食、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四季花海……在湟源县,乡村游给游客带来多样化体验。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湟源县把农业资源、自然生态、乡情乡愁与旅游业相融合,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新的价值,铺就了新的富民之路。

为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湟源县创新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食宿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转变。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探索形成多类型、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经过十年努力,旅游业成为带动湟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文旅融合发展为湟源县带来无限生机,2016年至2021年,湟源县完成旅游接待1554.5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1亿元。湟源县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50余万人次。

目前,湟源县共有乡村旅游接待点93家,共培育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8家,宗家沟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年,丹噶尔古城入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第一批西宁市文化旅游消费示范街区,“日月山下24个庄廓”入选第一批西宁市河湟精品民宿,日月藏族乡成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日新月异……回望过去十年,湟源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聚起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湟源县各族儿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以智慧、勇气和担当,奋进“十四五”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