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本报记者 苏 烽

近年来,随着德令哈市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居民搬迁、流动人口的涌入,老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住户日常需求愈发纷繁复杂,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黄河路社区位于德令哈东南角,成立于2003 年1月,是一个以老旧棚户区和工矿企业家属区为主的老旧社区。农历小雪前夕,走访黄河路社区的几日里,最常见的便是这里的社区工作人员频繁和辖区居民互动通话的场景,有的咨询社保办理情况,有的畅聊计划打算,也有含蓄表示自家遇到的难事……

畅通党员干部和群众间的“桥梁”,才能激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主动意识,服务才会有温度,群众得到实惠,有了一串串幸福的回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了解群众想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黄河路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刚介绍说,除了通过电话、微信、入户走访了解民意、民声,他们还按16个辖区划分不同功能区,并设定45个“红网格”,组织社区党员、在职党员以及企业党员“定人、定岗、定责”,做到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服务的目标。

辖区民小家属院供电系统老化,院内总电表1块,各户无分表,院内18户住户每月电费一直都是由居民代表挨家挨户收取后统一缴纳。经党支部班子多次与海西供电公司反映情况,书面申请各户分装电表报告,最终得到海西供电公司的认同,对民小家属院实施了电表改造工程,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了全心全意为辖区居民服务的最终目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得到进一步改观。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区治理难点,黄河路社区改变以往“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工作办法,用心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把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

居民家里房屋漏水,社区网格员化身“泥瓦匠”到家中爬竖梯、抹水泥;辖区群众反映老旧棚户区垃圾清理难,党员干部变成“环卫工”带头捡垃圾、清旧物;百姓到大厅办事情,工作人员热情胜过“服务员”,快速办结,不推诿……如今的黄河路社区,党员干部不再为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头痛”,井然有序的“红网格”提升了服务群众的实效,更精准、更有温度的服务,让辖区居民享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