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河“几”字弯里的蓬勃脉动

6月5日航拍包头市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 内蒙古日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阿拉善盟通湖草原景区。 内蒙古日报记者 刘宏章 摄
9月1日,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村民秦建民夫妇在为游客采摘葡萄。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磊 摄

内蒙古日报记者 帅 政

站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黄河观景平台上远眺,河曲弯弯,古窑林立,小村庄的房前屋后绿意盈盈、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滚滚黄河由西而来,流经托克托县境内,折南入晋陕峡谷而去。这里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处,郝家窑就在黄河东岸。

面朝黄河背靠山梁,独特的小气候使郝家窑一带葡萄皮薄、水分大、甜度高。好吃的托县葡萄闻名遐迩。

郝家窑村,因黄河而兴,而像郝家窑村的村庄在黄河沿岸还有无数个。

黄河像母亲般眷顾滋养着内蒙古,出黄土高原一路向北,穿沙辟石,百折奔流,在阴山之南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几”字弯内,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域覆盖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7个盟市。

作为黄河流经长度第二位的内蒙古,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母亲河,肩负起守护黄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草原人感念黄河水的滋养。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每年3月30日,黄河“几”字弯热闹开河节如期举办。村民用捕捞开河鱼等民俗活动,感恩解冻后重新恢复流淌的大河带给他们的希望和富足。

今年春天,与达拉特紧邻的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黄介壕嘎查造林现场,干部群众忙着围堰、浇水的场景持续了多日,一株株树苗为黄河沿岸再添新绿。这是正在高标准建设的430公里生态廊道的施工现场。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林草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同步、发展保护同抓,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黄河流域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的目标,也为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内蒙古黄河流域有湿地面积70.33万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1.7%。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和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加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保护开发工作力度,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湖区整体水质达到V类,水质持续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恢复明显。

泛舟乌梁素海,烟波浩渺、飞鸟翔集,时不时还能看到疣鼻天鹅的倩影。

此外,内蒙古把利用黄河水治沙和发展沙产业作为调节黄河水沙关系的重要抓手,逆向拉动沿黄一线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及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最大程度减少入黄泥沙。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通过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部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改善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目的,变水害为水利。目前,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已超过900万亩,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

有了水就有了希望,家住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红旗二社的黄毛就是生态好转的受益者。当地农牧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野牛,过去因生态环境限制,养牛形不成产业。现在,有了水的沙漠正在变成好牧场。黄毛家养了600多头“吉尔利阁牛”,一年收入至少80万元。在吉日嘎朗图镇,像黄毛这样的养牛户至少有200户,养殖牛1.5万余头。

引水后形成了沙漠湿地,也为杭锦旗的旅游业、沙产业等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今,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能源、林沙产业、沙漠旅游等资源已经被逐步开发利用并形成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了技术创新。

目前,自治区沿黄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28%、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76%。今年,国家将投入8亿多元实施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等综合治理工作。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把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等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点工程,开展黄河流域林草植被建设,增加林草盖度,通过加大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草场改良等措施,提升森林草原质量。全方位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加快推进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进程。

随着黄河流域共抓大保护、大治理,内蒙古黄河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