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高度、生态温度 奋力打造现代化新青海

杨娟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嘱托落在实处,这一部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心怀“国之大者”,更加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青海大地创造新的成绩、交出合格答卷。

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内涵十分清晰,即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并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青海将为世人呈现越来越多的精彩。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要求十分具体,即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生态文明高地”二者相互协调、彼此促进,深刻表明在青海,生态报国,深入人心;生态成效,日益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以生态文化为灵魂,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生态经济为支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青海正在加快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和常态机制,在生态友好、开放合作、特色发展不懈追求中,强势奏响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生态友好”意味着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要协调进行、可持续共存,是生态建设的态度,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它营造了一种以绿色发展为基调的和谐生活环境,体现了一个社会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经济与生态等各种关系上稳定达成同声同气、共处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它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价值所在与表达方式。因此,以生态高度、生态温度奋力打造现代化新青海,应具备以下内涵特征。

一、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有生态高度。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就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为国家探索更多更丰富的建设国家公园的经验与路径,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纳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效率更高、质量更高、安全度更高、群众满意度更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全过程,更加关注生态文明理念的全员化,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制度的体系化,更加关注生态安全维护的严谨性与严肃性,更加关注生态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在不同生态空间以更优化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美丽新青海行稳致远。

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有生态温度。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就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以青海生态之美催生青海发展之变,让每一个青海人和来青海的人都清晰感受到青海生态脉搏,感受到青海人保护生态的决心与信心。让生态与人相拥相融,让人充分感受到生态的回馈、红利与价值,也让生态环境“感受到”人的莫大尊重与建设性善意,让生态因人而更美好。通过保护、治理,让青海拥有更具人性化的城乡环境、更具深度游价值的大美自然、彰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更加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民“乐于其中、美于其中、悟于其中”,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成为青海“两山”转化的重要成果。

三、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善于精耕细作。从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今天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从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内陆省份变成国家公园的亮丽名片,这中间,青海人民汗水无数,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青海生态建设,无疑要以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严谨化的工作态度去对待。要有“国之大者”的格局,要有“两山”理念的执着,不断把创新的思想、意识投入到生态工作中,关注每一个可以深究、打磨的细节,每一次可以惠民利民的改善。要以“八个新高地”为载体,通过创新创造,以高度适合自身实际的独特方式、有效方法、最佳途径,积累、传播“两山”实践的青海经验,让青海生态价值、生态努力更好得到社会各界肯定与支持,让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富生态资源生动展现给全世界。

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意义非同一般。青海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多年来,通过强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科学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科学研究监测等措施,青海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著成效。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需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青海方案中继续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保护行动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推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产业发展,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五、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有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体系作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一起,共同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就要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唤醒人们强烈、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智慧体现在生态文化中,增强青海各族群众生态保护自信心和创造力;将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经常性在基层一线、社区街道开展生态主题文化活动,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等人与自然交往的生态理念、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把握青海政策优势、发挥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优势、借力历史文物优势、抓好青海地方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拓宽生态教育渠道,建立生态文化科普场所和实践教育基地,增强生态文化教育力度与体验场景,共同拥抱生态文化的春天。

六、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两化融合”。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失去物质支撑而难以持续。“两化融合”就是通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蓄积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即通过“生态化”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产业化即通过“产业化”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产业生态化是指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高、能耗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战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是以生态产品生产和再生产为主线的经济活动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理念,开展生态资本化经营,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我们要在独特而又宝贵的生态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中间搭建一座桥梁,以科技创新为助推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式发展,逐步增强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和各族群众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高质量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作者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