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筑底 潮头起舞

——写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幕之际

江源平

1

大湖静谧、田野浩荡、高山耸立、河川纵横……这里是青海,一片神秘而美丽的热土,因生态而立,得生态而兴,依生态而美。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重大战略,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这是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局出发,对青海工作的战略谋划和实践指导。

江海浩荡,风急浪陡,惟弄潮儿向涛头立。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和探索生态保护之重和绿色发展之要,勇担打造“高地”建设“四地”重任。

怀揣满腔“绿色”情怀,江源大地处处跃动着绿色的音符,欢唱着绿色的诗篇。

今日之青海,发展的活力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迸发,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正是青海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强音……

2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在考察青海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要求——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这是职责所系、使命在肩。

3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拓展了青海发展的新空间。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时代如此设问——

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促进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夯实青海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在青海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切时代之问,我们这样作答——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掷地有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谋新求变,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主动转、加快转,努力在“四个转变”中不断开辟青海发展的新境界。

“四个转变”是省委深化省情认识的思路创新,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准确把握了青海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了实施“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保护生态是青海最大的责任,必须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坚定实施生态报国战略,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突出绿色主题,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巧用山水林田湖草,建设公园中的城镇,打通城镇的山脉、水脉、人脉、文脉。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推进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极地保护”青海工作。

……

这是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省情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把握,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

事实雄辩地证明,一个地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百舸争流的发展大势中把握方向,找到一条适应自身实际、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科学发展的光明之路。青海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绿色崛起”的发展共识——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青海才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才能融入国家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贡献。

4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是最靓的幸福色。

非凡五年,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建设“五个示范省”和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带领下,依托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绿色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绿色发展新路。

非凡五年,三江源成为大美青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亮丽名片。我们看到,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蓬勃兴起,着力守好底线、抓住根本、提升境界,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非凡五年,绿色不断延展,绿色发展,青海持之以恒——

我们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一切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

我们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我们以“登顶”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保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踏歌前行,一步一履。

全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牢记嘱托,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行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城乡绿化美化统筹推进,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省级“森林乡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十年如一日,41岁的称多县珍秦镇牧民才培是在羌塘草原上第一个自觉行动起来无偿清理垃圾的牧民。在他的影响下,如今,玉树藏族自治州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这正是我省人民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担当体现。

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放眼高原,清洁能源产业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为青海绿色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全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建立以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等旅游联系机制,成立丝绸之路文旅产业联盟;2019年3月,青海启动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2021年9月印发《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逐“绿”前行,我们把绿色基因融入传统产业升级。过去支撑青海发展的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已经转向以新能源等凸显绿色特征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昔日绿色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引导青海产业绿色升级踏上蝶变之路。

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青海敢为人先,先行先试,2021年10月12日宣布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

全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电视纪录片《我住江之头》第二集讲述了吴永林在青海湖畔守护普氏原羚20载的经历。“吴永林们”的无私坚守是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

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牢牢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青海作为三大“国字号”改革的试点省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各项改革举措开始先行先试并全面有序推进,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我们树立大局观、全局观,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保护好青海的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

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我们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基本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保护地体系,让美好生活的蓝图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繁盛之上。

……

5

历程充满艰辛,成就来之不易。

我们看到,紧紧抓住生态文明的时代际遇,让青海最大的价值因生态文明而焕发勃勃生机,生态自信更加坚定!

我们看到,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层次不断提升,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青海最大的责任代代相传,生态自觉更加提高!

我们看到,与生态保护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自强不断实现!

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

从清洁能源示范省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到生态旅游揽金富民,绿色发展的强劲浪潮扑面而来,凸显特色的现代产业布局正构建起新的发展格局。

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上发力——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60万吨/年烯烃项目开工,倾注了柴达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希望,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注入强劲活力。

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上发力——落实“1+4+12”方案,实施盐湖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一望无际的“光伏海洋”在烈日照耀下收获“伏”利……

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上发力——扎碾公路、国道315生态旅游景观廊道、黄河生态旅游风景道、祁连山生态旅游景观道等一批生态旅游风景道已成为兴业富民“产业道”、灿烂多彩“文化道”、山清水秀“生态道”。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发力——从沿黄地区的芦笋绿色种植,到“拉格日模式”发展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从“雪多牦牛”遗传资源保种,到牦牛藏羊屠宰及精深加工生产线……“八大行动”夯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基石。

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上发力——大力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全面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

青海没有海,但却有集中成片的“蓝色光伏海洋”。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青海努力打好这两张牌,靠的不光是绿色制造工程,更有许许多多的绿色惠民富民工程。幸福卡阳、美丽边麻、飞行小村麻拉河……生态文明让穷山沟变了样。

青海正行进在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辉煌奋斗的五年,我们挥毫泼墨,书写生态画卷,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浸润美丽家园。

6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接续奋斗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朝着美好的明天奋进,我们绘就蓝图:

——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中华水塔”全面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全覆盖,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增量明显提升,野生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基本建成,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建立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基本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序开展,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目标基本实现。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

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更为完善,“中华水塔”坚实稳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高效,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青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形象更加鲜明,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高原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绿色循环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到本世纪中叶,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生态文明高地

实现碳中和,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典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先锋、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样板。

展望未来,我们前行的道路无比光明!我们奋进的脚步无比坚毅!

7

巍巍昆仑山,傲然屹立;滚滚三江水,奔腾不息。

我们脚下的净土是青海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坚信,没有什么能阻挡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绿水青山必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青海,这片谱写过一部部历史壮歌的热土,正在乘风破浪中迸发新激情!

(本文执笔 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