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红色基因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晶晶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全省战略任务来抓。2021年1月,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典范。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认识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重要支撑,着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弄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特征,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政治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政治定力。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属意识形态范畴,在文化上同源、在思想上同心、在行动上同步。传承红色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饱含对历史的珍视、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责任,对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鼓荡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风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党的事业的辉煌篇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选择。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和体现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育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标识,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在民族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发展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能够激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红色基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红色基因有着崇高的“精神”元素,凝心聚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脉相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路”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充分表明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红色基因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以史为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相辉映。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崛起中华民族精神新高度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前进力量。红色基因有着鲜活的“榜样”传承,感天动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建党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英雄人物,他们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时代楷模”尕布龙是党长期培养、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职时,他长期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为促进青海农牧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退休后,依然心系群众、心系青海,一如既往关注青海的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常年带领干部职工种草植树,为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进典型以模范行为诠释、践行和传承了红色基因,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领各族群众迈开更加坚实的圆梦步伐。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红色故事、补充红色营养、注入红色血脉,充盈决胜未来的底气、冲锋陷阵的勇气和改天换地的志气。

传承红色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路径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认识问题至关重要,应当在宣传教育实践中着力解决好“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讲”的问题。

要以“红色”传承人才为重点夯实队伍根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要培育善“架天线”的红色理论研究人才。要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涵养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自觉和使命担当,增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水平和宣传能力。二是培育能“接地气”的红色实践传承人才。在基层相关红色场馆,要着力培养品行高、业务精、深扎根的一线工作者,充实红色教育基地、公共文化场馆等实践一线,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彩故事,影响更多人争做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要以红色记忆、红色故事为重点用好特色资源。要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以青海为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英雄事迹,慕生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开路精神等等,都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增自信、团结奋斗向未来的光辉历史。要努力促成红色资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挖掘红色记忆、传递民族情谊,讲述红色历史、凝聚民族情感。民族红色故事,既要时常讲,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要用心讲,促使各族人民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开展主题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要充分发挥大中小学作用。注重在课堂教育中浸润红色基因,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资源,让青少年学生在内化于心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重视相关节庆的主题宣传。在相应时间节点,拓宽育人渠道,开展对应主题纪念活动,以参观走访、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在外化于行中深刻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世居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既要向前看、迈大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也要回头看、细寻思,搞好红色教育,赓续精神血脉。唯有如此,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作者为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