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 玲
我的名字叫青稞。我和小伙伴们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甘南等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具有适应性广、耐寒、耐低温、抗旱性强、产量低等特点。
我们生长的地方人口密度和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水源、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独特的种植地带使得我们基本生长在无污染环境,具有天然的有机农业特征。
除了青稞,我还有别的名字——元麦、淮麦、米大麦,我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的家族按颜色可分为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和紫青稞。
我在青藏高原有3500年种植历史,是青藏高原的第一大作物、主导优势作物和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我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我与高原儿女的生活紧密相连,养育着人们的同时也牵连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
我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可达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在预防结肠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方面有重要作用。我还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我还能抑制胃酸过多。总之呢,我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能够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青稞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在青海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1亩≈0.067公顷)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排全国第二位。
经过广大农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在青海的育种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精深加工不断发展。
我们除了供应本省外,还销往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商品率高达83%。全省现有青稞加工企业58家,其中规模企业30家,加工转化率达到60%,比其他省区高4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关于我的加工产品,有7大类20多个品种,除加工美味的食品、酿造清香甘美的青稞酒外,还拓展到高端保健产品市场,市场反响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已经上升成为脱贫致富、开发营养保健类产品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