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咸文静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层面的实践和体现。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在全省上下砥砺奋进的这四年征程中,青海的地方治理之路脉络清晰,足音铿锵。
这条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放在地方治理的首位。
这条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嘱托和要求,立足青海特殊省情,找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结合点,在推进地方治理的实践中为国家治理贡献了青海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
牢记总书记嘱托,这条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断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在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为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推进新青海建设、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提供坚强保证。
对标中央
讲政治、抓治理
一个时代的进步,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标注高度;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在全局的坐标中寻找方位。
当全球化已成为中国地方治理无法回避的重要元素,当中国已驶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快车道,站在这历史节点,青海如何开拓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的新局面新境界?怎样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青海深处内陆,接藏连疆,通达西南,区位特殊,作为西部重要支点,在国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个尤其,两个事关”的战略地位。(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