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朱思雄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八月的江淮大地,骄阳似火。
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此次考察,两大重点:一是防汛救灾和治河治江治湖,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入汛以来,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安徽南北三线作战,防汛救灾任务艰巨。如何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加强淮河和巢湖治理,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习近平十分关心,尤其惦念灾区群众,“这是我最牵挂的事情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育新机、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调研、掌握最新情况。“长江经济带的上游、中游地区我都看过了,并开了座谈会,这次要到下游看看,也开个座谈会。”
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安徽之行,重在回答两大课题:
为了谁、依靠谁?“人民”二字重如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面对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一、治水之患,兴水之利
2020年注定不平凡。疫情汛情叠加,一场又一场的大考。在全国防汛救灾形势最吃紧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研究部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安徽是汛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长江、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巢湖遭遇百年未遇高水位。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蓄洪,巢湖主要圩口也实行了开闸分洪。入秋后,持续浸泡的湖堤坝圩险情隐患增多,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这次到安徽,总书记就是要实地察看灾区情况,看看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恢复得怎么样。淮河之滨、长江岸线、巢湖堤坝……炎炎烈日下,他辗转奔波。
第一站,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的“晴雨表”。王家坝闸之下,是180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如今,洪水退去,河水波澜不惊,同7月20日的惊心动魄形成鲜明比照。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了开闸蓄洪情况。
大雨滂沱,河水汹涌。王家坝闸从警戒水位到保证水位只用了51小时。7月19日傍晚,他们接到开闸蓄洪和撤离群众指令。风雨中,群众赶牛羊、扛家当,扶老携幼……从指令下达到蒙洼蓄洪区2000多位非安全区群众全部转移安置,只用了7小时。
在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防汛图。60多年来,王家坝闸曾16次开闸泄洪。从2007年以来,这里一直安澜无事,如今要一夜间撤离!蒙洼人发扬王家坝精神,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主动配合、紧急转移,为防汛救灾作出重大贡献。
“虽然不少群众受了灾,但总的看,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手段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调度下,不再手忙脚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70年来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治淮方案。”
洪水浸泡过的田野还没有排干,蒙洼已经开始复苏,尚未从防汛中喘口气的乡亲们已经忙碌了起来。
附近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办的一家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业,员工张丽每月能赚2000多块,还能照顾家。洪水来时,她很担忧会不会淹了“饭碗”。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扶贫车间很快复工了。
总书记十分关心因灾致贫返贫问题,详细询问扶贫政策、防汛补助落实情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
离开扶贫车间,他赶往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到乡亲们在田里劳作,总书记下了车。
池塘里,几位村民在采摘芡实;退水地块上,乡亲们正在补种包菜。看到总书记来了,乡亲们兴奋地围了上来。
“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总书记话音未落,大家就抢着汇报:“请总书记放心!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饽饽种荞麦,水退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种子就种到哪里,尽量把损失抢回来。”
习近平倾听着,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以确保行蓄洪功能作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出去,减存量、控增量,不搞大折腾,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蓄洪时,西田坡庄台被洪水围困了20多天。
总书记关切地问:“闹这么大的洪水,乡亲们的生活怎么样?”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