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玉杰
玉树,这是一片你躲得过物质的诱惑,却躲不过心灵、史诗与歌谣召唤的高天厚土。皑皑雪山、蓝天绿地、牛羊成群、民风淳朴、圣洁高远,这里的物,这里的景,这里的人,每一处都有让你感动的地方。
然而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背后也隐藏着数不尽的残酷与无情。由于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全省各地每一项致贫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点,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玉树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5%。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玉树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玉树脱贫攻坚的步伐。以党建统领、优化机制,玉树挺向贫困深处的冲锋号一次次吹响,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不断创新和优化组织机制,统筹指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让脱贫攻坚成为考核和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压力就是动力,责任就是担当。紧盯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玉树州制定《绝对贫困“清零”行动方案》,聚焦住房、教育、健康、产业、生态、就业等“短板”,破解难题,合力攻坚。到户产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一个一个得到落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提升,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5200元以上。
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乏力。然而,在玉树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玉树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玉树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谋划出适合本地条件、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创收增效且有着发展前景的产业,为扶贫产业发展做有益尝试。
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例,玉树的良种推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玉树牦牛”品牌已被农业部列为青海省优势区域唯一中国特色产品。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