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生长中的罗氏沼虾。
往陆基桶里倒黑鱼鱼苗。

在黄河之畔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尾尾体态晶莹的罗氏沼虾正在波光粼粼的养殖池中欢快游动,这里正悄然兴起着一场水产养殖的变革。

昔日,青海的养殖产业多聚焦于牛羊等传统畜牧领域,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探索精神的驱动,一种来自热带的虾类——罗氏沼虾,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启了青海水产养殖的新篇章。

从牛羊养殖的转型,到罗氏沼虾养殖的初步探索,再到黑鱼养殖的创新尝试,青海的水产养殖正一步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为当地养殖户带来新的希望,也为高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型之路:探索高原养殖新机遇

韩成,便是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这位曾经在牛羊养殖领域摸爬滚打了近五年的撒拉族汉子,对市场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

去年10月,韩成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考察之旅。在那里,他发现了养殖罗氏沼虾的商机,罗氏沼虾,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虾类,素有“淡水虾王”之称。这种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的虾类,在市场上价格颇高,能为养殖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韩成了解到,武汉当地的罗氏沼虾销售价格每公斤在110—120元左右,而在青海地区销售的活体罗氏沼虾,价格更是能达到每公斤120—160元。并且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市规格,提高养殖效益,个体大、产量高,这一发现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是,与武汉罗氏沼虾养殖公司合作,韩成在试养阶段可以获得免费的虾苗,且公司承诺以每公斤80元的价格回收养成的罗氏沼虾。这大大降低了他的试养风险,即使试养失败,投资成本也仅在15万左右,而且还不用考虑销路。

尽管看到了商机,但韩成心里也有些忐忑,青海的气候、水质条件与罗氏沼虾原本的生长环境差异巨大,虾苗能适应吗?为了解决这些担忧,合作公司派出专业技术员前往循化取样检测。结果令人惊喜。循化当地的水质不仅符合养殖标准,并且洁净无污染,非常适合罗氏沼虾的生长。

虽然温度是个挑战,罗氏沼虾生长适宜温度在摄氏25度至30度之间,而青海气候寒冷,但韩成决定迎难而上。他利用温室大棚,在大棚上加棉被,池子里加加热棒,养殖池旁放暖风机等设备来调节温度。就这样,2024年11月,韩成满怀期待地投放了48万尾虾苗,开启了他的罗氏沼虾养殖之路。

首养波折:在挫折中汲取经验

养殖之路并非坦途。由于缺乏经验,韩成在虾苗投放数量上出现了失误。正常情况下,一个陆基桶投放3万至4万尾虾苗较为合适,但他为了追求速度和产量,每个桶投放了6万至8万尾。这一操作导致了大虾吃小虾的现象,产量也有所减少。

此外,寒冷的气候也给养殖带来了挑战。11月投放虾苗后,气温逐渐降低,罗氏沼虾生长速度开始变得缓慢,养殖周期达150天甚至更多。而且,为了维持适宜的温度,养殖成本大幅增加,仅电费一个月就高达1万多元。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韩成并未退缩。他创办的青海康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立足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采用6个陆基圆锥桶,集成智能过滤、杀菌、水体微循环及高效增氧等核心功能模块,系统搭载物联网智能溶氧监测系统,实现水温、溶氧量等关键参数24小时动态监测与智能调控,历经90天完成2次—3次蜕壳周期,成功试养出罗氏沼虾,为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验证。

3月22日,他迎来了第一批收获。虽然产量未达预期,每个桶产出从750公斤减少到350—400公斤,但这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深刻认识到,养殖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合理控制虾苗投放数量和养殖环境。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韩成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养殖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年初,他去外地考察了解到黑鱼养殖周期较短,与罗氏沼虾有着相同的生长条件,且市场需求也较大。于是,他决定尝试将黑鱼与罗氏虾一起养殖。

政策护航:谋求水产养殖新发展

养殖规模扩大,就需要面积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陆基桶,那么,这些从哪来?

在查汗都斯乡红光下村,刚好有一个大规模的水产陆基养殖场,这里有40个陆基桶,但一直闲置未用。经循化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助力引导,青海康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与查汗都斯乡红光下村签订了水产陆基养殖场租赁协议,不仅盘活了红光下村闲置资产,还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规模产业化养殖模式。

将租赁的40个陆基圆锥桶发展水产养殖,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由公司提供优质鱼苗、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及标准化养殖方案,农户负责生态化养殖管理,最后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抵御小农户的市场销售风险,实现互利互惠。

目前,预计单个圆锥桶产量可达到1250公斤到1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可稳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0人,人均增收每月达3500元。激发了水产养殖活力,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

这种混养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养殖设施,还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韩老板也计划将自己的养殖技术推广给周边农户,带动大家共同发展水产养殖。“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水产养殖的潜力,改变当地以开饭馆为主的产业格局。”韩成谈到。

如今,韩成的养殖场里,黑鱼和罗氏虾在各自的“小天地”里茁壮成长。技术员定期前来检测水质、指导养殖,韩老板也在不断学习新的养殖知识。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养殖过程中的照片,从虾苗投放、生长阶段到收获时刻,这些照片见证了他的养殖历程,也将成为他技术推广的宝贵资料。

循化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李积强说:“今后,我们将聚焦差异化发展路径,以现有金鳟、虹鳟、罗氏沼虾等特色品种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激活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活力,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增收瓶颈,推动特色品种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逐步实现品牌溢价。同时,我们着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以标准化养殖为抓手推进产业升级,持续完善‘品牌+农户+基地’发展模式,构建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积极搭建电商销售渠道,为区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循化样板’。”相信,青海的水产养殖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或许在青海的各个角落,都会出现虾和鱼养殖的身影,成为高原上一道独特亮丽的农业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