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报道见今日五版
本报记者 魏 爽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
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回眸2018,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坚持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道德滋养、文化支撑,以新担当新作为新业绩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有创新、有亮点、有提升、有影响,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建起精神坐标
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如今,行走在青海城乡的大街小巷,学校社区、公园广场……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一幅幅公益广告夺人眼球,一处处文化长廊随处可见……展示内容通俗易懂,表现形式群众喜闻乐见,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不断受到熏陶教育。过去一年,我省实施公益宣传平台传播工程,加大公益广告媒体刊播和社会覆盖力度,充分发挥公益广告传播文明、弘扬正能量的宣传导向作用,组织各地刊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公益广告7万多条(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植一种有益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2018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依托“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教育。同时,深化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活动,把传统节日打造成“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仁爱节”。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农民画、玉雕、刺绣、唐卡、地方曲艺等民间艺术,丰富发展“花儿”会、赛马会、那达慕、射箭赛等民族节庆,用实践活动促进道德养成。
广泛而持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如春风化雨般潜入人的心田。
突出道德滋养
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树立价值坐标,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2018年,一个个道德模范把平凡故事演绎成传递真善美的永恒, 张任邦等7人被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董红梅等15名“最美青海人”及张永强等10名“最美青海人”提名奖获奖者获得表彰;青海40户家庭获评2018年度全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各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展开。全省各地通过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巡回宣讲等实践活动,让道德模范看得见、学得到,以德润心的同时,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下转第六版)